发布时间:2024-11-22 20:08:00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赤峰12月26日电题:大兴安岭深处祖孙三代“接力”护林:择一业,终一生
作者 奥蓝 刘波 刘明佳
寒冬时节,位于大兴安岭深处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皑皑白雪覆盖,堪称现实版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行走其间,耳边除了呼啸的风声和大口的呼吸声,再无其他。
到了换班时间,护林员秦洪如再次背上行囊,从山脚下出发,顶风冒雪向南望火楼出发。每一次,他都要和队友在山中驻扎半个月。
这一次,他的搭档是父亲秦海,这也是两人最后一次搭班。
秦海做护林员42年,下个月就要退休了。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西辽河上游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祖国北疆的天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总面积10.04万公顷。
图为秦洪如和父亲秦海正在赶赴南望火楼。敖日其愣摄“80后”的秦洪如是一名“林三代”,父亲秦海和爷爷秦玉春都是一毕业就来到罕山林场(2000年获批成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一直干到退休。2021年,35岁的秦洪如也如愿回到这片山林,成为一名护林员。
“爷爷那代人开始种下一棵棵树,父亲40多年都在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我接过接力棒,也要守好这里的每棵树。”不善言谈的秦洪如话里话外透露着对保护区的深情。“我也想干到退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护林员实行半个月倒班制,两个人一班。几平方米大的南望火楼就是护林员在林区的大本营,室内家当十分简单:一台对讲设备、一张桌子、一个土炕、一个火炉……
南望火楼所在的山峰海拔1951米,一年中有9个月覆雪,280天刮6级以上大风,气温最低可达-44℃,是赛罕乌拉最冷的地方。
“之所以建在这里,是因为山顶海拔高、视野好,方便林区防火监测。”秦海向记者介绍。
秦海回忆,20世纪50年代,这里一度沦为荒山秃岭,造绿运动曾在这里开展得轰轰烈烈。自1997年起,林场的工作重心逐渐从植绿转向护绿。
资料图。图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夏日美景。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林场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护林员的巡护条件也好了很多。如今,保护区内已经安装了监控和通信设备,但机器有死角,仍离不开人工瞭望,需要守山人。作为护林员,他们在值班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在山林中巡查。
静谧的山林中,除了偶尔有马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穿梭觅食,就只有护林员是山中的“常客”了。秦洪如告诉记者,护林员就像山林的“眼睛”,主要承担林区防火监测任务,观察是否有烟火痕迹,巡查是否有盗伐、盗猎等情况。
每年赶在冬季前,保护区会将煤、水等物资运送到望火楼。但是遇到降雪封路等情况,水不够用就得化雪水补给生活用水。每次上山,护林员们还要背上半个月的食粮进山。为了便于保存,只能准备像土豆、洋葱等耐放的食物。
与平日的巡山相比,冬日的巡护之路更是十分艰难。原本就崎岖的山路被积雪覆盖,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前行;7级大风中,他们需要互相搀扶才能站得住;这些天气温跌破-20℃,寒风刺骨,风吹雪迎面而来,打在脸上犹如刀割……
“大家深知植树造林不容易,所以愿用生命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秦海告诉记者。除了日常巡护外,护林员还有防治树木病虫害、协助科研做向导、保护野生动植物安全等“兼职”。
图为正在巡山的秦洪如。敖日其愣摄护林工作也苦也有乐。“拍摄山顶上的美景与家人分享,对着森林大吼几声。”秦洪如告诉记者,山顶没有人烟,守山十分枯燥,这些年来,大家早就学会了苦中寻乐。
“看着保护区的植被、物种、树木越来越多,一天天变好,就觉得自己42年的工作,值了!”这是秦海最后一次跟儿子巡山值班时发出的感慨。
赤峰市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那顺布和告诉记者,目前保护区内共有140多名护林员,保护区已连续多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无森林资源损失、无扑火人员伤亡等事故发生。(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