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4:16:10 来源: sp20241105
丰收粮颗粒归仓。黄淮海平原广袤田野上,越冬小麦盖上了“棉被”,正在积蓄生长的力量。
南海之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又迎来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抢时间、拼速度,一个个新品种从这里走向全国。
春夏秋冬,茬茬接续,季季丰收,希望的田野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凝心聚力,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三农”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对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农业强,供给保障必须强。
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念兹在兹,“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事非经过不知难。开局之年,我国粮食生产牵动人心。夏收时节,遭遇黄淮罕见“烂场雨”;秋粮生产关键期,华北东北局地发生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
“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攻坚克难,扎实行动,一系列超常规举措落实落细,一个个工作组、一支支服务队驰援灾区,与广大农民一道全力以赴抗灾夺丰收,交出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丰收答卷印证不断增强的抗灾减灾能力。
“今年的产量是拼出来的。”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永平新家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贺新家说,“应对罕见洪灾,镇里第一时间组织排水清淤,一手减损失,一手增产量,稳住了水稻订单。”
一家一户的账本背后,是日益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气象等多部门密集会商,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预案;中央财政及时下达救灾资金;农业农村部派出一批批工作组、科技小分队分赴受灾一线;中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
抢收抢晒,机械装备顶得上。应对“烂场雨”,河南3万台履带式收割机争分夺秒,4660台烘干机昼夜运转,13天抢出了颗粒归仓。抢排积水,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231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奔赴一线。
抗旱保灌,水利设施跟得上。今年春灌、夏灌、秋灌,全国农田累计灌溉供水3000多亿立方米,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实水保障。
从中央到地方,一项项有力举措汇成抗灾减灾合力,扎牢粮食丰收的篱笆。
丰收答卷来自稳定增加的种粮面积。
“盐碱地变成大粮仓。”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民生村种粮大户张宝军说,通过“改地+改种+改机”,今年种的1200亩地,每亩多打了上百斤玉米。
播种面积是粮食产量的牢靠“底盘”。今年秋粮播种面积达13.1亿亩,连续4年增加。这背后是不断压实的粮食安全责任。各地区各部门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住“播种面积”这个变量。
政策真金白银,给农民吃上“定心丸”。今年,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00亿元,在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安排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资金24亿元,全方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盘活存量,浙江省大力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让更多良田“种好粮”。挖掘增量,安徽省试点“小田变大田”改革,普遍增加3%至10%的耕种面积。提升质量,全国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东北4省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9000万亩,黑土地力稳步回升。
“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说。
丰收答卷来自不断夯实的产能根基。
“今年每亩玉米增加6400多株,亩产比去年增加200多斤,扣除成本,每亩增收135元。”盘点收入账,河南省淇县惠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纪明立说,“增产增收背后,靠的是新技术、新机械。”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在100个大豆重点县、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主推密植技术模式,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集成配套,提高关键措施到位率。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73%。
重点县辐射带动,各地聚焦关键领域短板弱项,强创新、强投入,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电驱式精量播种机实现量产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在73%以上,这些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生产能力。今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每亩389.7公斤,比上年增长0.8%。
单产提升,再加上种植面积增加,对冲了局部灾害影响,实现了全年粮食“以秋补夏、以丰补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米袋子”稳,稳住了物价,稳定了预期,让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行稳致远。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认为,在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情况下,我国能够保持粮价稳定,彰显了我国粮食供应链条的强大韧性。
丰收来之不易,要看到的是,今天的丰收更来自“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的不懈努力。新时代以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不断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居安思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们有信心、有底气牢牢端稳饭碗,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翻看中国经济“三季报”,两组数据表现亮眼: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快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99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快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
“两个快于”的背后,折射出城乡差距持续缩小,这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成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前三季度,仅农村公路建设,全国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7亿元,同比增长5.1%;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九成以上。
“建好农村路,腰包越来越鼓喽。”河北省武安市活水乡白王庄村村民王成书感慨,公路通到家门口,通过手机预约、公交带货,早上做的豆腐,中午就能摆上城里人的餐桌。
“过去有个头疼脑热,都得往镇卫生院跑。现在医生上门给咱测血压、血糖,看病抓药不用出村,安逸!”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农民张华珍为流动诊疗车进村点赞。
看城乡居民收入,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今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1,比上年同期缩小0.06。
一家一户的好日子,映照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美好图景。如今,农村路、电、网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双向流动更加顺畅,越来越多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两个快于”的背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统筹部署、协同推进。
“每头牛都上了保险,发展产业心里踏实多了!”四川省青神县罗波乡施家沟村肉牛养殖场里,脱贫户祝华丰忙着为肉牛添加青贮草料。村里的肉牛养殖项目采用“农业保险托底+养销全程托管+订单种植青贮”的循环种养模式,每个养殖单元每年可帮助脱贫户稳定增收30万元以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提高到60%以上;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带动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关系,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全国六成以上的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相应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乡村全面振兴,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村超”“村BA”,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文体盛宴,让乡村热土持续释放“幸福能量”。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补文化短板、优文化供给、重文化传承,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的田野,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丰厚文化内涵。
数字技术让乡村治理更高效。村务微信群成了宣传政策的“明白群”、服务群众的“好帮手”;政务服务“网上办”“快捷办”,乡亲们日常办事不出村……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乡村变身“掌上村庄”。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路径。
浙江义乌西北的李祖村,一步一景,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领着村民,整修老旧厂房、闲置农房,打造“众创空间”,220多名农创客入驻创业。新职业、新业态、新气象,李祖村在和城市融合发展中迸发活力,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5.2万元。“受益于‘千万工程’,我们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今后要争做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带动更多村庄一起奔向共同富裕。”方豪龙说。
“千万工程”经验推向全国,乡村和美、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一幅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徐徐铺展。
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现代化大农业活力澎湃
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
开局之年,一组数据印证着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设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
在河北省馆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一条黄瓜“长”出一条产业链。
大棚里,翟庄村菜农王鑫点开手机,精准设定温度、湿度,启动水肥一体机,黄瓜“吃”得更营养。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里,大棚实景、生长情况等77项功能汇聚,产业链装上“智慧大脑”。田间连车间,一根根腌制好的黄瓜分段、装箱,制成酱菜;提取黄瓜营养成分,精深加工成化妆品……黄瓜附加值不断提升。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观察现代化大农业的一扇窗口。面对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等挑战,各地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合,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2∶1。
现代化大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农业新功能不断拓展。
如今的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从乡村露营到火热赛事,从农耕体验到品尝美食,农业农村的多元价值日益凸显。
在浙江省安吉县,乡村的“瀑布咖啡”成了热门打卡地。“在这里,游客可以听水鸣、赏美景、品咖啡,藏在山里的好环境被更多人看到,每天平均客流量超千人。”咖啡店负责人周镇介绍。在安吉,有300多家咖啡店,咖啡与露营、烧烤、音乐、非遗相结合,乡村旅游产品更加多元。
透过一杯咖啡看变化,广袤乡村蕴含休闲娱乐、休闲康养等多元功能。今年以来,各地不断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为乡村产业发展开拓新路径。前三季度,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目前已有195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以及8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形成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再看食品,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各地区各部门树立大食物观,不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今年,我国出台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达全年油茶生产任务1000万亩左右。
现代化大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农业新业态不断激活。
“荒野茶、手工粑粑,都是原生态产品,绿色健康。”对着镜头,湖北省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村民张静熟练地介绍着自家产品,“过去老乡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如今靠着手机把好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商务部促进村邮站、电商服务站点、农村便利店等网点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打造一批县域商业“领跑县”;农业农村部连续6年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共培训电商骨干人才3000余人。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万亿元,增长12.2%。
透过农村电商,读懂中国经济巨大潜力。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人,直播成为新农活,网购成为主要消费方式之一。2014至2022年,农村网络零售额从1800亿元增长到2.17万亿元,扩大了11倍。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村网商(店)已达到1730.3万家。
农产品加工业是体量最大、产业关联度最高、农民受益面最广的乡村产业。在山东省平阴县,一朵玫瑰花可以变成冻干玫瑰花、玫瑰花茶、玫瑰酱、玫瑰精油等产品,玫瑰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0亿元。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山东培育行业领军加工企业,沿黄地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到4147家,营业收入达到9491亿元。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接下来,将引导各地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
现代化大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发展新空间不断开掘。
放风机根据温度自动开启,智能补光灯精准调控……在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智能机械成了菜农李继民的好帮手,“省工省力,蔬菜产量高了,成本降了。”目前,寿光5万个大棚应用了物联网装备,其中1.6万个大棚应用了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装备。
数字技术驱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各地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目前,全国累计建设97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认定200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6%,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继续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健全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到2025年,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定信心,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记者赵永平、高云才、朱隽、顾仲阳、王浩、常钦、郁静娴、李晓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0日 第 01 版)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