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

发布时间:2024-12-15 10:17:33 来源: sp20241215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作为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成果丰硕。近年来,中国接连推出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发展,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不断贡献中国力量。

健全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5月22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举办。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我国更新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正在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支持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落地落实。

数据显示,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全国2015—2020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并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到43%以上,首次超过低差等级比例。

黄润秋表示,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中国呼吁各缔约方对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社会要落实承诺,大幅提升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全面平衡有效执行“昆蒙框架”。

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

日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管理处资源环境执法局发布《关于禁止在长江源园区核心保护区开展旅游、探险、穿越等活动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明确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禁止开展旅游、探险、穿越等活动,一切组织或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

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包括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园区内,荒漠生态系统和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为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效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免遭破坏,保障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不受威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国家公园暂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通告》明确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将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对因违法组织旅游、探险、穿越等活动造成核心保护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交由公安机关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因擅自进入造成人身伤亡等事故,由组织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

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严格遵循分区管控要求,在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前提下,可以在一般控制区内以特许经营的方式依法开展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等相关活动。未经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核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开展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等活动,一经查处将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因科学研究需要,必须进入核心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必须事先向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

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

自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东北虎达到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达到80只左右,去年新增野生东北虎幼崽20只、野生东北豹幼崽15只。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约30万只,保护级别已从“濒危”降为“近危”。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林蛙等多个新物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由5群32只增长到6群37只,是全球现存10只以下极危物种中,唯一基于自然恢复的成功案例。

同时,国家林草局等联合印发实施《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确定16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区。目前,已在北京、广州正式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到2035年,将力争设立10个左右的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此外,国家林草局持续系统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培植、放归或回归自然等多种措施,筹划建立大熊猫、亚洲象、穿山甲、海南长臂猿、兰科植物、苏铁等濒危物种保护研究中心,加强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