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酿芬芳

发布时间:2024-12-27 11:38:42 来源: sp20241227

  8月9日,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宁夏银川开幕,来自国内外的440多名嘉宾齐聚“塞上江南”。

  葡萄酒已成为宁夏的一张名片。截至2023年底,宁夏酿酒葡萄基地开发面积超过6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近40%,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年产葡萄酒1.4亿瓶,占国产酒庄酒酿造总量的近50%。目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国际大赛中已多次获奖,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旅融合见证生态之变

  葡萄园里一片翠绿,游客在藤蔓下采摘、拍照;地下酒窖,橡木桶内酝酿着美味的葡萄酒……在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废弃矿坑修复后建成的志辉源石酒庄,引来众多游客。

  葡萄美酒,折射生态之变。近年来,宁夏将葡萄酒产业和黄河滩区治理及生态恢复结合起来,集中建设了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在“深沟浅种”种植方式和节水灌溉技术助力下,荒滩变成绿洲,曾经的废弃矿坑变成了旅游景点。据统计,依托发展葡萄酒产业,贺兰山东麓已有35万亩荒滩地披绿。

  博览会期间,葡萄酒庄让外国嘉宾流连忘返。“酒庄风格各异,有的是中式园林,有的是线性结构,有的与连绵起伏的贺兰山相映衬。”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总干事约翰·巴克说。

  近年来,宁夏将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纳入文旅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葡萄酒庄在“酒旅融合”中迸发发展活力。

  长河落日,黄河奔腾,大漠星光……众多葡萄酒庄与宁夏其他景点串珠成链,成为亲子采摘、研学实践、自酿酒体验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建成葡萄酒庄130家,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由旅游带动的葡萄酒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0%。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手机上,葡萄园的土壤温湿度和灌溉数据一目了然;滴灌开关能一键实现自动化精准灌溉;虫情防治设备不仅能自动捕获害虫,还能收集虫害信息,供科研人员研究使用……

  宁夏葡萄酒产业精细化、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近年来,宁夏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针对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0余项。不久前公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中,与葡萄酒产业相关的有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走进位于宁夏吴忠市的西鸽酒庄,215个发酵罐只需要10个人管理。“通过手机,酿酒师可以远程监控每个发酵罐的状况,还能实时调控发酵罐温度。”酒庄助理酿酒师王斐介绍。

  葡萄园区物联网技术、混酿葡萄酒物质和感官预测系统、基于仿生原理的橡木替代材料……科技创新,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装上了引擎。

  目前,宁夏已建立葡萄酒技术标准体系,先后制定41项技术标准,集成推广了浅清沟、斜上架、深施肥等一批关键技术,培育酿酒葡萄杂交群体66个、筛选优系3个。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陈自军介绍,宁夏围绕葡萄酒产业加强人才引进培育,“我们已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2人。”

  富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每年在葡萄园务工8个月,月收入6000多元。”在吴忠市红寺堡区一家酒庄务工的李向琴,正在操作园区的灌溉设施,“附近村庄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工作都和葡萄酒产业相关。”

  从种植、采摘、酿造、运输到销售,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工作岗位超过13万个。

  “酒庄的活很多,通常能从每年2月忙到年底,我们的收入也很稳定。”在志辉源石酒庄附近的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德林村村民刘辉和老伴在酒庄做保洁,每人月薪4000元;儿子儿媳在酒庄做运输,每人月薪6000元。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宁夏还开发葡萄酒观光体验工厂、葡萄酒庄精品民宿酒店等附属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分布着19座酒庄,有近1.8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去年,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大部分收入来自葡萄酒相关产业。”昊苑村党支部书记曹东旭说,昊苑村是个移民村,刚搬来时这里还是片沙土地,如今建起一座座酒庄,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村民就业。村里发展葡萄酒品鉴、农事体验、特色民宿等休闲度假新业态,年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目前,宁夏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每年为当地农民带来约9亿元收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3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