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创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5-01-05 02:31:14 来源: sp20250105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掀起热潮,工业机器人在家电、汽车、纺织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023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频词。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多位专家表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何为新质生产力?据了解,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彻底改变人力资源、能源传统驱动为核心的增长模式。更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力能把低成本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表示。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2023年,我国数字技术和产业供给水平大幅提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能力位于世界第一梯队,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等数字产品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在支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各地也积极部署相关行动。以深圳为例,去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未来,深圳将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推动网络与通讯、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和空天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绿色生产力擦亮经济高质量发展底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意义非常重大。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碳达峰碳中和的倒逼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专家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抓住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用好绿色发展政策工具,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另一方面在绿色转型发展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我国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3家,绿色工业园区平均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

“生态环境领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提升效率。数字技术正在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深度服务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环境商会会长李其林表示,环境产业亟需探索建立发展新模式,重构增长业态,以适应变化的生态需求,形成新的市场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加强产品和服务从产品端向价值端的转化。

未来产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一定领先优势。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业内专家表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胡拥军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支撑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构筑新型竞争优势、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先导作用。未来产业也成为各地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对各地培育新增长点、开辟新兴赛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先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纷纷出台实施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与配套政策,带动全国掀起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势头。

“随着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深入推进,经济增长可能不再局限于某个产业或某个部门单方面的快速发展,而表现为各行业之间的协同与融合,从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共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建议,要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责编:杨虞波罗、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