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赣鄱大地好“枫”景

发布时间:2024-11-09 08:35:21 来源: sp20241109

近日,由江西省委政法委宣传处等联合举办的“赣法云·走基层”采风活动启动。

为期5天的新闻采访活动中,《法治日报》记者与全省政法系统21名宣传骨干以及其他受邀记者,走进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亲身感受赣鄱大地基层一线好“枫”景。

“多元解纷”回应群众所需所盼

“我们推出‘鸿鹄连心桥、调解520’等特色调解品牌,化解了大量金融、物业管理类纠纷……”南昌市红谷滩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负责人武爽向记者介绍,该区结合辖区特点,从金融调委会、保险行业协会、物业调委会以及各政法单位等18家单位中精心筛选50余人纳入调解专家库,进一步强化专业调解能力,努力把各类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

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红谷滩大队创新一个场所、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个小程序“四个一”工作法令人眼前一亮。该大队借助科技力量,通过“交警搭台、多方合力”的“1+N”多元调解机制,进一步畅通当事人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切实把各类交通事故矛盾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记者还参观了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法院,详细了解“法院+医调”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运行模式和成效。

该院与南昌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深度合作,用司法服务为医患双方解决纠纷提供极大便利。

“这些‘多元调解’模式,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所求、破解痛点难点,以专业化、品牌化为载体助力基层治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贵溪市委政法委宣传政研室负责人鄢慧称赞道。

“红色治理”成为一张闪亮名片

“红色引擎”带动基层善治。吉安通过开展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商共治的“红色治理”工作,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以“红色治理”夯实“畲乡之治”根基,成立东固微马队、东固红歌会两个特色党支部,党员充当矛盾纠纷“调解员”、人民群众“勤务员”、普法教育“宣传员”,推动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互融共进。此外,该乡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成立由55名在外优秀人才组成的乡贤教化室,延伸社会治理触角。

记者来到东固畲族乡综治中心采访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数本干群夜话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驻村干部“住夜值班”收集到的各类民情信息。

吉州区北门街道螺湖社区建立“一格八员、一网三色”治理信息化平台、青原区人民法院东固法庭开辟涉少数民族案件绿色通道,将法庭干警手机号设置为电话热线,做到电话在哪里,法庭就在哪里……如今,“红色治理”已成为吉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很感动于这些党员干部的付出,他们日夜奔走于群众间化解矛盾纠纷,致力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在不同的岗位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饶市广信区委政法委干部杨翠说。

“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记者走进赣州市寻乌县南桥镇高排村,一座客家古建筑映入眼帘。原来,这是陈氏云魁公祠大夫第,有近300年的历史,是客家古建筑中的瑰宝。

南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凌志伟介绍说,高排村将传统客家文化与人民调解工作深度融合,探索打造“客家矛盾客家调”品牌,整合村内祠堂闲置资源,将大夫第打造成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战场”和“前沿阵地”,推行矛盾纠纷化解“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几年前,高排村陈氏兄弟俩在母亲过世后,因土地、财产继承等问题产生了矛盾。为此,包组干部想邀请两兄弟的大伯等人到村委会调解,但两人觉得这是家事,不愿意去村委会。后在大伯的建议下,两人走进祠堂“宗祠调解室”,在村干部的耐心释法明理,最终恩怨消除,和好如初。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贝’,通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赣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近年来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依法治理相融合,并重视总结创新调解工作法,有力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法治日报记者 周孝清 通讯员 黄婉琼)

(责编:代晓灵、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