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海鲈欢腾

发布时间:2024-11-18 18:44:16 来源: sp20241118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位于珠江出海口磨刀门与鸡啼门之间,水网如织、鱼塘密布,江海交汇处的咸淡水环境、冲积平原的肥沃水土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最适宜养殖海鲈。以海鲈产业为特色,白蕉镇有着“中国海鲈之乡”的美誉,并跻身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之列。自2009年“白蕉海鲈”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斗门在全区推广海鲈养殖,目前,海鲈养殖面积达3.98万亩,全年产量15.9万吨,约占全国的五成。2023年,全产业链总产值186亿元,成为珠海市农业支柱产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张亮丽的“菜篮子”名片。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一条条欢腾的海鲈,从塘头“游”到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斗门2000多家养殖户收入如何,增收都有哪些巧招和妙招?

  从重渠道到重品质

  白蕉镇昭信村村民李志明2012年起养殖海鲈,他借了20万元租下一口9亩见方的鱼塘,养殖5万尾鱼。养鱼成本每斤约8元,次年市场收购价为每斤11.5元,头批产出海鲈约5万斤,净利润约15万元,这成为李志明海鲈养殖的“第一桶金”。

  “会养鱼不如会卖鱼。”李志明沿着海岸线北上多个省份,凭借“诚信和韧劲”开拓市场,最远把鱼卖到了天津。2016年,他创办主营销售的珠海市海川农业有限公司,将海鲈养殖基地拓展到几十亩再到800亩、1200亩,又成立了合作社,与本地80家养殖户共1800亩鱼塘签订包销协议。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海鲈年营收达2亿元,公司也快速发展并成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信息化和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让销售渠道变得扁平化,原来海鲈养殖销售环节的信息差被打破了,卖海鲈不再靠渠道赚钱,只能靠养殖技术和产品品质取胜。

  苗种质量决定养殖效益。“白蕉海鲈”养在斗门,苗种来源于福建、山东等地。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沈汉国经过调研发现,异地苗种不可控,存在病毒携带、畸形率升高等质量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前后,斗门区外购海鲈苗种成活率普遍在90%左右,近两年平均成活率已不足50%。

  “斗门海鲈养殖亟待实现多源化、高质量的苗种供应。”沈汉国说,他们一方面加强苗种疫病检测,告知养殖户带毒苗种风险;另一方面,推动苗种质量监管,倒逼苗种质量提升。珠海市也加大种业基础投入,开建多个工厂化育苗车间,补齐珠海苗种繁育短板。

  近年来,为一线农户送来的海鲈养殖“技术套餐”越来越多。昭信村青年养殖户陈光慧告诉记者,省市区三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所在合作社每年都会组织养殖专家来村里,开展海鲈科学饲养、病害检测、诊疗咨询等服务。“尤其在病害高发季节,专家会手把手指导农户如何在鱼塘投食投药、治理尾水,帮助新手增长了海鲈养殖‘经验值’。”

  依靠优质产品和稳定货源,李志明正在赢得市场议价权,也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李志明介绍,公司基地和合作农户鱼塘年亩均净利润已超万元,承包60亩鱼塘的大中型养殖户净利润可达60万元以上。

  从重经验到重科技

  去年以来,昭信村的不少鱼塘边,陆续上新了水质传感器、天气气象采集传感器和监控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中国联通珠海分公司与昭信村合作,将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实时共享。管理部门和养殖户通过村头服务中心的大数据可视化大屏与手机,实时查看鱼塘状态。

  “实现数字化之前我们只能凭经验,目测鱼的状态和水温水质的变化,决定要不要投放鱼食和药物、开关增氧机等。”如今,养殖户陈桂生点击手机小程序“昭信村海鲈智慧农业”,就可以看到自家鱼塘溶氧、电导率、水温等关键数据,“结合平台的实时预警机制,现在养鱼可以实现对大多数任务的精准操作,台风天不用再冒着风险下塘看鱼了。”

  以智慧水产监测和信息化技术赋能海鲈养殖,帮助昭信村海鲈养殖整体实现降本增收和效率提升。据估算,该“5G+海鲈鱼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可降低约20%人力成本,提升生产管理效率超25%,减少综合能耗约15%。

  从繁育到养殖再到出塘后的吊水、运输、加工等多个环节,科技的赋能贯穿了一条海鲈实现“增值”的全过程。

  昭信村养殖户卢卫根从2019年起在养殖基地建起吊水池,对刚出塘的海鲈实施“瘦身暂养”。吊水池使用工厂化循环水高密度环流养殖系统,模拟“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的自然生态环境,让海鲈在10天左右“瘦身”“排毒”,将土腥味与药物残留降到最低。卢卫根说,吊水让海鲈“身价看涨”,“瘦身”后3斤半重量的海鲈活鱼是市场的“抢手货”,市价可达每斤28元。预估吊水环节可为海鲈养殖户带来每斤2元以上的净利润。

  珠海壹条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对吊水池反复设计,在直径6米宽的池内利用倾斜面的力学原理,减少排泄物沉底,再辅以循环水臭氧过滤系统,达到自循环水利用以降低成本。该公司创始人陈小荣介绍,他们不急着在市场上卖活鱼,而是使用零下196℃液氮速冻技术加工后,出售冰鲜产品以赚取更高附加值。“新技术可以在20分钟内实现对鱼的速冻,能够锁住水分,不破坏蛋白质细胞和纤维结构,做到用科技还原新鲜口感。”

  从重产品到重品牌

  斗门区2012年提出发展“年鱼经济”,以“鱼”为载体,传达中国文化“年年有余”的寓意,针对贺年、节庆、宴席等消费场景开发出各类预制菜产品。

  珠海市斗门区委副书记、区长韩云说,“年鱼经济”的核心是用工业的方法做农业——让鱼塘通过预制菜产业连接百姓餐桌,同时培育“国鲈”品牌,赋能文旅休闲等第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助农增收,促乡村振兴。

  “让‘年鱼’游向百姓餐桌,要用新产业和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打破同质化竞争格局,为终端消费者带来价值,最终做大海鲈市场、提升产业能级。”陈小荣说,在壹条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新车间已经换上全副“新行头”——自动转盘式分级机、自动开背去鳞机、鱼片变频切片机、贴体真空包装机等一系列自动化装备各就其位、有序运转。一台台高度定制化的机器,由预制菜生产商与装备企业在多个工序紧密合作研发而成,助力“年鱼”出品实现新鲜、效率和工艺的动态平衡,也为装备制造行业带来了新增长点。

  借“年鱼经济”的发展机遇,终端客户市场的增量让包括壹条鱼在内的斗门不少企业突破原有的酒店与农贸批发渠道,直接受益。据统计,2023年,斗门区白蕉海鲈加工相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8.69亿元,同比增长63.9%。

  在斗门预制菜产业园,珠海市祺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增设了海鲈罐头生产线,组建了直播电商团队。“从卖活鱼到卖‘年鱼’,我们要深挖海鲈的文化价值,结合斗门人文地理,叫响‘国鲈’品牌,为海鲈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公司总经理杨映辉说,他们将“白蕉海鲈鱼疍家腌制技艺”这一珠海斗门区级非遗技艺应用在公司产品中,“希望传统文化和新科技的结合,能让白蕉海鲈游得更远。”

  “做大做强海鲈预制菜品牌,核心是要以企业营收的‘稳增长’带来养殖户的‘稳增收’。”韩云表示,斗门区正在引进更多预制菜产业龙头企业,打造样板企业和样板车间,规划中国“年鱼”交易中心,以高品质的“湾区标准”,将三期共1250亩斗门预制菜产业园建成全产业链“灯塔园区”。

  经济日报记者 喻 剑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