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3:38:35 来源: sp20241122
文/陈昊星
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近日正式发布。
什么是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城市于1996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会议上提出,提倡不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或者社区,都应该在公共事务中给予儿童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让城市更加适合儿童成长,更好地保护儿童权利。
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将这一理念融入城市发展中。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各地有“高招”
目前,各地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并纷纷亮出“高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建设城市名单的广州市,已将“适儿化”改造融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及各类单元一同建设、改造,完成党群中心、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共空间和设施适儿化改造共190个,完成公园、绿地、图书馆、体育场所、医院、学校、公交站场等400多个场馆适儿化改造,建成儿童友好通学路83条、儿童友好碧道35条。
再看上海市,《上海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完善儿童友好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提升托育教育等“硬设施”品质和“软服务”水平,努力满足广大儿童及其家庭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目前,上海市静安区通过多个创新举措,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化、高质量的“家门口”服务,包括社区托育“宝宝屋”的科学育儿指导、儿童友好城区内的阅读新空间、爱心暑托班的特色课程以及“静安区儿童科探馆”的科探互动体验。
2024年,海口市入选第三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海口加强体育、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并与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的学校和师生在教育、人文、旅游、艺术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2021年,在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印发的指导意见中提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让儿童友好要求在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社会政策等方面充分体现。
上述意见提及,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识。
为什么要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受访专家认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优化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等环节,确保儿童在城市中的各项需求得到优先考虑与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核心目的是把儿童的需求融入全球的城市规划和决策中。如今可以看到,各地的大小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儿童优先的理念。这也意味着,中国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不仅要在经济和贸易上对接国际标准,还要在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国际标准看齐,特别是要更好地保障儿童权益,优化他们的生活环境。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当前的一个主要发展目标。万喆提到,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的城市发展应体现出绿色、可持续、宜居和智慧的特点。儿童友好型城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除了履行儿童权益公约,它还需要打造更宜居、更友好的城市环境,为儿童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成长空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内蒙古乌兰浩特市青年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李剑接受采访时认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还能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她举例,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儿童研学旅行、适儿化公共设施升级等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能带动经济发展。
广东现代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罗学铭认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健康和文化环境,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未来人才。
他还指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刺激消费和投资。比如,儿童教育、娱乐、健康等产业的繁荣,既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增加了税收收入,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经济增长。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任重道远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在政策、资源和基础设施上持续加大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长久坚持。
目前,已有部分国企和央企积极行动,通过推动教育帮扶项目的落实,为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
例如,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其“筑梦工程”教育帮扶项目,推动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致力于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
自2021年以来,公司累计投入1.05亿元用于教育帮扶,升级学校基础设施并改善学生学习效果。针对偏远地区教育活力不足和因贫辍学严重的问题,中国大唐创新激励机制,在广西大化、陕西澄城、青海兴海、西藏左贡和八宿等地发放大唐“筑梦三金”(奖学金、奖教金、助学金)1392万元,惠及10974名师生。这些举措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万喆看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仅是空间规划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综合性的发展过程。虽然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在儿童需求的认识和服务供给的层次上,仍存在一些差距。
她表示,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主观意识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往往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和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和表达。这种限制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影响他们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罗学铭则提出,国内儿童产业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尚显薄弱。目前,儿童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儿童用品制造和基础教育服务上,缺乏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高端创新产业模式。未来应探索更多符合儿童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以推动两者的协同发展。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