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共同写好宁夏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12-30 04:20:48 来源: sp20241230

  提及宁夏,塞上江南是绕不过的代名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赋予宁夏塞北大漠风光与江南小桥流水的神奇面孔,沙漠、黄河、星空、高山、绿洲在此融洽地组合。长久以来,汉族、回族等多民族同胞共同为这片土地倾注了多元而厚重的文化意蕴。近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宁夏,来到中卫沙坡头、固原隆德老巷子等知名旅游地,探寻宁夏文旅产业发展与促进民族团结的密码。

  以沙作笔 写就黄沙化金沙奇迹

  “中卫市是多民族和谐聚居的地方,各民族的群众在这里一起耕耘,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宁夏中卫沙坡头景区导游张迪这样向游客讲解道。眼下正值旅游旺季,景区内游人如织,身着景区特色服饰的张迪,只能在讲解间隙跟记者聊上一两句。她所说的内容,也是沙坡头人的生活写照。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于一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治沙人在这里固沙植绿。当黄沙不再成为威胁,中卫这座沙漠小城不断探索围绕沙漠发展旅游,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星空文化、治沙文化融入多项旅游观光体验项目中,拉动经济发展,推动多民族交往。

  “伴着最炫民族风的音乐,大家一起动起来……”回族青年马家威从北方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如今在一家帐篷营地里担任活动主持人。“在我们帐篷营地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其他民族的同事在饮食习惯、个人喜好上非常照顾我,收入也还不错。”他还提到,通过工作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大家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乡,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故事,“我在这里工作很愉快”。

  像马家威一样,更多人在沙坡头景区的各个角落里奔忙,也因此而产生了更多关联。他们像一个个“摘星人”,将大漠、黄河、星空、高山、绿洲变成了可感可知的具体符号。

游客在沙坡头景区体验骑骆驼。  张乐 摄

  “中卫沙坡头景区的活动设置是在踏踏实实地仰望星空。”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局长吕永军介绍,中卫有7万人从事旅游业,沙坡头景区和周边的沙坡头村、鸣钟村、鸣沙村已经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综合体,汉族、回族群众既可以在景区里提供旅游服务,也能在村中的休闲康养区、生态旅游区、乡村生活体验区中找到就业岗位。

  据了解,2023年9月以来,沙坡头村、鸣钟村和鸣沙村累计接待游客1.4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240余万元。

  以文为墨 研磨“乡愁游”致富经

  土墙、楼阁、巷道、戏台、石雕……走进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的老巷子,浓浓的“乡愁味”扑面而来。恰逢七夕,老巷子里举办了社火表演、吃隆德暖锅、七夕相亲会等活动,节日氛围浓厚。

  “我给你们戴上我做的剪纸指环,这样就能把你们留下来了。”记者走进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国权经营的剪纸工作室时,他正给要出门的客人戴上蝴蝶样式剪纸指环。开设在老巷子的这家工作室里,摆满了杨国权剪的展现地方风物、名人典故等内容的作品。曾经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杨国权,在2017年老巷子建设完成后,便选择追寻儿时的梦想,把精力投入到剪纸上。他说:“现在日子好了,我做梦都没想到,曾经的放牛娃能当老板,为自己的生活而拼搏。”

  像杨国权一样,很多人因为隆德大力发展乡村文旅的契机吃上了“旅游饭”。5年前,隆德县城的居民马妍和丈夫来到老巷子开起文创产品店,丈夫刻章,马妍管理店面,既方便照顾孩子,收入也不错。

  以“乡愁”为主题,隆德老巷子打造精品民宿,带动就业人数326人,周边居民参与经营民宿20余人,走出了一条“基础设施强村,文化旅游富民”的新路。

隆德老巷子一景。 张乐 摄

  2017年,马雪音到隆德老巷子开创了一家带有浓厚田园艺术风格的民宿,民宿内原木、青砖、书画、琴棋、花草等元素融合了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细腻,引得众多游客参观打卡。马雪音认为,一个人如果发自内心地喜欢乡村,愿意为乡村去做一些工作,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使命感。她愿意把艺术乡村传播到更多人身边,让更多人能够感知水墨隆德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红崖村依托老巷子景区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按照“以强带弱、多元发展、互促互补”的原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就业。

  固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亚俊介绍,老巷子的生活曾经很贫困。政府牵头打造旅游村以后,很多群众逐渐从过去的不支持、观望,到后来积极参与到村里的工作中去。

  2022年,老巷子被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景区依托传统古村落旅游景点,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景区保护开发深度融合,打造“石榴映红老巷子”景区旅游品牌。2023年,老巷子景区全年接待游客52.3万人次,实现社会综合收入达2400万元。

  以戏为媒 传唱悠悠黄河情

  距隆德县城8.5公里的陈靳乡新和村,是国家非遗项目高台马社火的传习基地,记者在此亲历了一场社火表演。当天,村子里旗帜招展、鼓钹齐鸣,20多位社火表演者装扮成关羽、张飞、穆桂英等历史人物,骑乘高头大马列队前行,引得游客也纷纷加入画油彩、穿戏服、骑马等社火表演体验中。有游客称,因为这样的体验,对当地的文化特色产生很深的印象。

隆德社火展演。  隆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和村的高台马社火表演,是隆德依靠当地特色文化发展旅游的一个缩影。隆德地处“丝绸之路”北道东段,当地受中原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民族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影响,社火风格独特。如今,高台马社火保持淳朴、原始的传统艺术形式,逐年增加宣传尊老爱幼,扶贫帮困、禁毒禁赌、科技兴县等现实生产生活内容,成为观察当地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一个途径。

  除了吸引游客来,新和村也在如何让游客留得下方面做文章,而“住”就是一个突破口。结合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新和村发展出可容纳300余辆房车和自驾游车的旅居基地,另有小木屋、蒙古包等住宿接待场所,游客可以在当地的人文美景中“见山、见水、见乡愁”。

  从2019年到现在,房车游客查海勇已连续多年在新和村年均避暑游玩100天,也是房车旅营基地的发起者和受益者之一。“住下来以后才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位“新和村荣誉村民”说道,“现在,村里的男女老少我都认识,跟他们可好了。每天早上,我能及时买到村民们卖的新鲜蔬菜,这在城里享受不到。”

  到新和村,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游客既能参与马社火展演、秦腔表演、非遗葫芦丝义演,也能在长桌宴上与当地群众共同品尝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饮食。而给游客提供多元融合体验的新和村,也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发展的强村富民新路。目前,新和村全村农户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经营,年接待游客4.7万多人次。

  黄河文化、星星故乡……一个个“标签”的背后,是宁夏不断发挥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放大文化旅游外延效应的体现。未来,更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将在宁夏继续讲述。(完)

  (作者 张乐 谢宇 吴蓓蓓 宁夏中卫、固原报道)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