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0:13:42 来源: sp20241114
油画《苏北水乡》,作者陆庆龙。
油画《山村雪霁》,作者沈行工。
油画《松影婆娑》,作者张冬峰。
油画《江水泱泱》(局部),作者许江。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画布上,同样色彩斑斓。近年来,油画风景作品展陆续举办,涌现一批新作。美术工作者将对风景的精神体验、油画民族化的文化理想融入创作,以洒脱灵动的笔意抒写清秀明快的时代新景,用个性化手法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使油画风景呈现独具东方美学韵味的诗性气质。
融汇本土传统
自油画传入中国,一代代美术工作者自觉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发展路径,他们在写生的同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深化对油画本体语言的研究,赋予作品独特的民族精神、时代风貌和审美品格。这在油画风景创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将山水精神融入风景表现,是美术工作者着力探索的艺术方向。中国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在油画传入中国前,山水画早已在中华文化中确立特殊地位,反映着华夏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20世纪初,颜文樑、韩乐然、吕斯百等老一辈油画家便将道法自然的理念融入风景画创作,表现沉雄、壮丽、明朗、幽静的天地大美。之后,董希文、艾中信、吴冠中、苏天赐等人更以鲜明的油画语言,将写意传统引入风景画表现,塑造了别具山水精神的艺术面貌。董希文创造了与主题意境相适应的中国画风,艾中信致力于写实中的写意,吴冠中通过色与形的交融营造单纯洗练的水墨意境,苏天赐追求诗意弥漫的中国韵味……这些都反映了老一辈油画家积极融汇中西的步伐。
当下何以彰显山水精神开油画风景新貌?一些美术工作者继承写意传统,由形入象,在似与不似之间捕捉艺术感受。“中国精神——2022风景油画邀请展”便呈现了美术工作者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运用和转化。写意传统在油画中的显现,或为色彩,或为意态,或为气韵。范迪安《梦幻泸沽》中湿润而富于厚薄变化的迅疾笔触,闫平《跳动的绿色》中恣意铺陈的色块、率性伸展的线条,都反映了写意精神对油画创作的影响。对“意象”的追求,使油画创作体现出中华美学的诗性意味。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指引下,创作者笔下的客观物象演化为自然景观与心灵映像的统一体。
在将山水精神融入油画风景的同时,美术界进一步加强相关学术研究。“山河交响——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研究展”便反映了这一趋势。为凸显研究性,展览以170余件作品串联起油画媒材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融合历程,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油画风景的本土化演变。其中,既有20世纪初赴海外留学的第一代油画家的经典之作,也有当代油画领域中坚力量与后起之秀的诸多新作。这些作品或展现壮丽的山河之美,或蕴藏深厚的人文之思,折射出创作者面对风景时的不同表达方式。例如,陈和西《南国小镇》所绘虽是日常街景,却通过运用底色控制画面色调、以符号概括客观对象等方式,使作品意境悠然。从油画风景作品展示、研究,到对“意象油画”“写意油画”“油画山水”等概念的探讨,体现了油画界从现象到理论的自觉求索。
如今,不少美术工作者还在持续研究传统文化,寻找艺术传统与情感表达的契合点,以风格各异的艺术手法为油画风景注入新活力。
图绘美丽中国
举目大江南北,可谓无处不入画。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迥然不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或天真平淡、空明幽渺,或雄浑峻烈、壮阔浩荡,为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古代中国画家常用画笔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当代美术工作者亦延续了这份文化情感,于油画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融通天地、与万物会心的情怀。
早春湖岸、夏季林泉、初秋田野、冬日草原……用油画语言图绘美丽中国,为美术工作者所热衷。这在“可见之诗——第四届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远望者——许江作品展”等展览上得到生动体现。这些展览强调参展作品应对“诗意”有不同理解与营造,凸显“创作”意味。因此,许多展览作品并非简单呈现山青水绿的生态美景,更承载着美术工作者对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独特感悟。像在许江油画《江水泱泱》中,山水均呈现浓郁的绿色,迸发着生命激情,也传递着画家内心铿锵的力量。还有一些作品聚焦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展现壮美而沧桑的历史风貌。比如,翁凯旋《空山系列之十一》中,白雪皑皑、雾气氤氲,画家以潇洒的笔触勾勒出“深山藏古寺”的空灵意境,实现胸中之景与自然之景的交织相融。
都市街头、阡陌田园、特色小镇、繁忙港口……面对祖国大好风光,美术工作者敏锐捕捉朝气蓬勃的时代气象并将其绘于笔端。王辉《瑰丽洱海》以宏阔视角展现了云南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清透的蓝绿色调一派勃勃生机。郭争光《诗意家园》则用明快的色块、简洁的笔触勾勒鼓浪屿上的现代生活,营造恬淡闲适的意境。越来越多展览在策划之初便强调对新时代风景的抒写,像“新时代山水——中国风景油画作品展”“礼赞——油画风景作品邀请展”等,均鼓励创作者以“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情怀描绘时代精神气象。
近些年,油画风景创作还呈现出鲜明地域特色。美术工作者探索运用恰当的油画语言,彰显不同地区的地理面貌、自然气候、人文精神等。其中一类作品是执着抒写家乡情怀的创作。像沈行工坚持用意象来纯化对于诗意江南的色彩表达,传递出江南细腻温婉的气质。张冬峰在吸收写意笔法基础上,为南方温润繁茂的丛林、光影婆娑的水面注入轻盈诗意,形成富有广西地域特色、清秀空蒙的风景画意趣。陆庆龙以书写性的流畅笔触呈现故园乡野的静谧之美,深情描绘他出生的那方厚实大地——广袤的苏北大平原。另一类作品系各地美术工作者聚焦特定地区如陕北高原、沂蒙山区等创作而成。这类作品往往与有组织的写生活动密切相关,凸显不同画家对同一风景的不同感受。地域特色的强化,意味着油画风景创作进一步迈向精耕细作,不同地域的作品各美其美,共同构成恢弘的美丽中国画卷。
丰富艺术表达
纵观油画史上的名家,无不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丰富油画表现力。正是在对油画语言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中,中国油画不断形成新的艺术面貌与美学特质。
如何在研习西方油画语言的基础上融入本土传统,形成个人风格?新的感受、思考、画意,不断驱动和召唤创作者通过实践创新艺术面貌。在“神与物游——当代中国油画风景名家邀请展”等展览上,作品艺术语言兼涉具象、表现、抽象等方面的探索,体现了美术工作者内在持续的创新意识。
丰富多样的笔意,是具象类作品的突出亮点。杨参军的《山花》色彩冷暖相间、意态飘忽,却极为真切,错落交织的视觉结构体现出画家对观看方式的探索、对视觉真实的审视和对日常情境的眷恋。朱春林《晒秋》以平摆的笔触将秋日明净阳光铺了一地,简略的田园、远山与劳作的人们,共同构成温暖从容的乡村生活画卷。都是奔放的横涂竖抹,在徐里画中,成就《伊春》大写意的茂林;在孙建平笔下,则化为《嘉兴梅花洲》的梅花、树木、草地和水面。多变的笔意,既“演绎”大气浑厚的交响曲,也“谱写”缤纷明媚的抒情诗,促生一批佳作。
表现性作品的情感抒发方式各不相同。赵开坤《长白幽谷听绿》以恣意洒脱的线条,展现丛林中清泉奔流、树木茂盛之景。李学峰《潇湘行·岳麓书院》将书院建筑形态转化为画面结构,在具象与抽象间传递厚重历史感。抽象性作品之间的艺术语言差异更大。钟曦《形影》仅以色块肌理抒发人们观赏风景时的体验,倾向于想象性。美术工作者以个性鲜明的语言表现自己视线或心目中的风景,构成了气象万千的油画语言版图。
转化传统资源、研究油画本体、创新艺术语言……在油画风景中,创作者的本真性情、深刻思考悄然流露。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辉映中,当代油画家正以蓬勃饱满的创造力挥写诗意之美,彰显山水精神与中华审美。
(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1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