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 “排忧”本领传千年

发布时间:2025-01-11 04:11:27 来源: sp20250111

  路鹃 李浩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伴随着耳熟能详的歌声,全国的大中小学本周起陆续迎来寒假。《家有儿女》《我爱我家》《老友记》等短小精悍、风趣幽默的“喜剧饕宴”,又出现在不少学生的“假期片单”中,成为宅家放松的“解压良剧”:在一阵阵哈哈大笑声中,疲乏的内心得到真正的休息。

  东方喜剧人“俳优”

  情景喜剧是现代喜剧的典型代表。它是在固定场景中由固定角色以接地气、近人情、低姿态的方式诠释现实生活的幽默,时长在30分钟左右的单元式系列轻喜剧。“滑稽”是喜剧的重要表达方式,它的概念最早源于戏剧和喜剧表演,最初特指喜剧角色的形象,后来演变为一种搞笑、荒诞的表演风格,通常会夸张、夸大和扭曲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情景,以达到取悦观众的目的。

  我国早在秦汉时期,王宫里就出现了“滑稽”的表演形式。“滑稽”二字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辟出《滑稽列传》专章,为滑稽艺人立传。《史记》中记载的先秦滑稽艺人称为“俳优”,这个古老的职业与“排忧”同音,意味着他们的职责是帮助人们排除忧愁。在初期,“俳优”主要为王侯将相等上层社会的人服务,以一种戏谑、滑稽的扮相和言语,供人在闲暇时得以消遣取乐,如优孟、优旃(音zhān)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俳优”。

  之后,又出现了东方朔等一众弄臣。“弄臣”是指古代宫廷中为君王消烦解闷的人,在东西方文化里都有这个词。中国的“弄臣”一词是由汉文帝创造的,《史记·张丞相列传》中记载了这个词的由来:当时,张丞相因看不惯负责管理宫中船只的小吏邓通因受宠而不尊礼仪,与邓通发生冲突,欲对其施以惩戒。汉文帝听闻后便让使者持自己的令牌传召邓通,并传话张丞相说:“这是我的弄臣,你把他放了。”邓通于是免于惩戒,并依然受宠。

  汉代的弄臣东方朔以机智幽默著称,因为口才了得,甚至被相声行业奉为祖师爷,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汉武帝继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东方朔凭借自荐的三千片竹简获得任用,被安排在宫门当守卫官。但守卫官不仅薪水很少,而且连皇上的面也见不到。为了获得汉武帝的召见,东方朔想了个办法,他恐吓守门的侏儒们说皇上要杀了他们,让他们碰到皇上就上前磕头谢罪。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东方朔被询问缘由时说:“侏儒们只有3尺多长,每月获粮食一包。小臣东方朔长9尺有余,也只能得到那么多东西。侏儒们撑饱了肚子怕死,我东方朔饿瘪了肚子想死。如果您认为臣可以用,是不是应该让臣有不同于他们的待遇才对?”由此博得汉武帝一笑,官升金马门。

  唐宋时期,宫廷“俳优”的表演传统得以延续,不仅形成了讽刺参军、滑稽逗笑的“参军戏”,还衍生了一种名叫“踏摇娘”的滑稽歌舞,凭借谐谑笑闹的滑稽风格和取材于民的通俗情节流行于民间。在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过程中,宋代还逐渐形成了以滑稽故事表演穿插在主体戏剧中的滑稽剧目,其中以宋杂剧中的滑稽剧最为典型,随后滑稽剧也出现在元杂剧和明杂剧中。

  清末民初,以当地方言和民间曲调“说新闻”的滑稽说唱在江南一带流行,又称“说朝报”。杭州有位老艺人杜宝林自称“小热昏”,意思是:“我说唱的都是发热发昏时的胡话,不能当真。”他早期用“说朝报”的形式在杭州街头卖过梨膏糖,后因其出言诙谐、紧跟时事,同时始终秉持“源自百姓,忠于百姓”的理念,始终不去戏馆,坚持流动说唱,故而在民间享有极好的口碑。杜宝林的滑稽说唱影响了一批人,其忠实听众江笑笑与王无能、刘春山后来开创了“滑稽独角戏”并大获成功,这便是上海滑稽戏的前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滑稽戏发展的鼎盛时期,上海各大游乐场、电台和堂会演出最多时达到一百多档。

  西方公共剧场演笑剧

  早在古罗马时代,欧洲就出现了很多专供小闹剧和滑稽短剧演出的公共剧场,位于法国南部沃吕克兹省的奥朗日剧场遗址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剧场遗址之一,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小闹剧的代表形式是阿特拉笑剧,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罗马出现,主要由古意大利乡村生活中滑稽可笑的趣事改编而来,演员戴面具,有四种固定的角色:“马库斯”——愚憨的丑角;“布科”——贪嘴的饶舌者;“帕普斯”——吝啬、好色的老年人;“多塞努斯”——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驼背人。滑稽短剧题材与阿特拉笑剧类似,只是演员不戴面具,妇女也可以参演。剧作家们在创作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与观众口味,剧情以平民生活为题材,常见的情节有欺诈行为、法庭刁难、夫妻不忠等。当时,上至贵族下至奴隶,都乐于在剧场中欣赏笑剧表演。

  在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时,脱胎于中世纪职业演员滑稽表演的新式笑剧流行于法国等欧洲国家。它保留了各种民间戏剧的基本因素,如笑闹、诙谐、生动活泼的戏剧气氛,短小精悍等。当时最著名的一部是《巴特林的笑剧》,描述了机智幽默的巴特林律师戏耍贪婪、愚蠢的布商从而获得一匹布,以及他帮助偷吃布商羊的牧童打官司并获胜的故事。该剧非常受大众欢迎,主人公巴特林律师也因此成为巧言幽默、足智多谋的律师代名词。

  十六世纪末,英国传统喜剧延续并发扬了这种聚焦市井趣事、取悦平民百姓的滑稽作风。其中的经典之作、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洋溢着底层生活的勃勃生机,一反当时贵族戏和宫廷戏占统治地位的“大学才子派”的刻板风格。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贩、矿工农民,都十分喜爱。

  当时,这股源自民间的“滑稽”风气也飘进了欧洲宫廷中,皇室贵族被这种泼辣、鲜活的民间趣闻深深吸引,中世纪宫廷中弄臣“逗趣”的表演风格就此诞生。在西方,弄臣多由侏儒、小丑担任,他们以民间故事为内容,用插科打诨、滑稽幽默的风格,在取悦国王的同时,达到讽刺、批评的效果。《国王寻乐》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以弄臣为主人公的讽刺喜剧,1850年,经M.皮亚维改编、威尔第谱曲,诞生了传唱至今的经典歌剧《弄臣》。

  几千年来,东西方传统喜剧艺术的形式虽因文化差异而各具特色,但其内在脉络仍然秉持着“源于民间,取悦百姓”的“滑稽”传统,于幽默谐趣中诉尽人生百态。

  美式情景喜剧发明“笑盒”

  20世纪初期,美国的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为了吸引顾客、招揽生意,均会安排喜剧演员做类似相声式的滑稽表演,深受顾客喜爱。20世纪三十年代,广播从业者们从中嗅到商机,将此种滑稽表演“搬”到电台节目中,出现了广播情景喜剧。

  二战后,电视逐渐兴起,情景喜剧也被搬上荧幕,成为了战后人们生活的“镇痛剂”,大受欢迎。1947年的《玛丽·凯和琼尼》和1951年的《阿莫斯和安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情景喜剧。20世纪六七十年代,情景喜剧由直播转为录播。之后两个男人的出现,将美式情景喜剧引入正轨。一个是音响工程师查利·道格拉斯。当时在拍摄情景喜剧时,只有一台摄像机,同一情景需要从不同角度拍摄,演员们要重复演三四遍,当演到第三四遍时,观众已经无法发出令导演满意的笑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查利·道格拉斯发明了里面装有很多种笑声磁带的“笑盒”,使节目不再依赖现场观众的自发笑声,而是通过笑盒的键盘和踏板播放不同的笑声。笑盒中的笑声从“咯咯地笑”到“捧腹大笑”,各种类型应有尽有。这种笑盒发出的背景笑声被美国人称为“罐头笑声”,因为它就像罐头食品一样吃起来总是同一味道,方便但不新鲜。另一个人是好莱坞著名摄影师卡尔·弗洛因德。他在担任情景喜剧《我爱露西》的摄影指导时,发明了“三镜头拍摄法”,在拍摄场景的左、中、右三个方向各放置一台摄影机,在演员表演时同时拍摄,中间的摄影机负责全景,左右的两台摄影机负责特写,避免了多次重复拍摄,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该手法被奉为情景喜剧的典范模式,为情景喜剧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条件。自《我爱露西》起,情景喜剧成为了当时电视节目的中流砥柱,也成为现代喜剧中传播最广、最受观众欢迎的新典型代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一代由电视伴随成长的孩子已经长大,相比简单粗暴的西部片,他们更希望在电视中看到幽默、讽刺、机智的内容。探讨女性生存状况的《玛丽·泰勒·摩尔秀》,以及探讨家庭关系的《考斯比一家》等情景喜剧都风靡一时,甚至还出现了基于对其它情景喜剧讽刺而产生的《辛普森一家》这样的卡通情景喜剧。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美式情景喜剧步入新的繁荣期,涌现出《老友记》《成长的烦恼》《生活大爆炸》等众多立意新奇、质量上乘的作品。其中《老友记》被称为“美剧友谊天花板”的常青剧集,截至目前,这部剧在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总播放量超过千亿次。

  英式情景喜剧不但在质量和数量上与美式情景喜剧不分伯仲,更以其大胆的嘲讽、荒诞的风格和鲜明的英式幽默成为与美式情景喜剧分庭抗礼的另类存在。1956年,《汉考克的半小时》的播出标志着英式情景喜剧的正式诞生。不同于善于表现女性特点的美式情景喜剧,早期的英式情景喜剧都以男性“失败者”为中心展开剧情,《憨豆先生》便是典型例子。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极力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的“另类喜剧”运动之后才有所改观。后来,英式情景喜剧突破美式情景喜剧的制作惯例,独树一帜:以《办公室》为代表的一众剧作,用手持拍摄、跟拍等纪实拍摄手法取代了三机位和固定机位拍摄;《布朗夫人的儿子们》等剧集用音乐来代替笑声,更有甚者,索性弃用“笑声”。

  东方情景喜剧异军突起

  在东方,韩国和日本等国的情景喜剧兴起于上世纪末,虽同属东亚文化,但两者之间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韩式情景喜剧采用边录边播的日播形式,同样以家庭为主要场景,却在题材和内容上寻求突破:导演金炳旭先后创作的《顺风妇产科》和《搞笑一家人》,可谓是韩国家庭情景喜剧的经典。前者聚焦妇产科医生的家庭生活,由六名风格迥异的编剧轮流编写,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家庭喜剧之一”。后者则打破以往对美满家庭的着力刻画,将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和情侣矛盾汇集于一个家庭之中,同时融合恐怖、爱情、悬疑等元素,保持剧情氛围的流动变化。此外,韩国还出现了家庭题材的《泡菜奶酪微笑》和《闭嘴家族》,以及将古典神话融入剧情的《需要仙女》等佳作。

  日本的情景喜剧发展与英美等国更加相近。由于谐星众多、舞台剧发达,日本早期的情景喜剧更多是以综艺节目的小剧场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首部情景喜剧,是由三谷幸喜执导的《HR》,讲述了一所夜校高中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爆笑趣事。此后更是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搞怪风格注入到剧集的创作之中,诞生了单元短剧结构的《还以为要死了》,包含吓到死、冷到死、笑到死等荒诞怪异的濒死故事。当然也有类似西方情景喜剧的剧作,例如聚焦公司杂物部门的职场类情景喜剧《总务二科》,以家庭为主题的《末子长男姐三人》和卡通情景喜剧《我们这一家》等。

  中国的情景喜剧发展几乎与日韩同步。1992年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已具备了情景喜剧的基本模式。1993年播出的《我爱我家》更是成为“中国情景喜剧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该剧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一个六口之家以及他们的邻里、亲朋各色人等构成的社会横断面,在笑声不断中展示了改革大潮中绚丽斑斓的生活画卷。之后的《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家有儿女》等也颇受欢迎。

  时代在变,模式也在变。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情景喜剧题材更加广泛,形式也更加注重创新。2002年播出的《炊事班的故事》,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军旅生活。2005年播出的《武林外传》,通过增设外景、取消现场观众、引入古装武侠题材、杂糅各类喜剧元素,给国内情景喜剧打了一剂“强心针”。2010年,《爱情公寓》爆红网络,它直接借鉴了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的人物设置和喜剧桥段,却巧妙规避了欧美作品中常见的欲望展现和物质崇拜。另外,剧中很多桥段来自网络,台词对白中大量运用了网络词汇和网络段子,成为网络时代的情景喜剧代表作。近几年,情景喜剧更是频频创新,主打“剧综融合”的《开播!情景喜剧》连续播出,《家有姐妹》IP成功孵化。

  情景喜剧,不仅是一种笑的艺术,也是一只映照世相百态的万花筒,以诙谐幽默阐释生活,为大众带来轻松与快乐。

  追根溯源

  流芳千古的“俳优”第一人

  春秋时代的华夏先民已经发展出自娱自乐的滑稽戏,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知名的滑稽戏演员是楚国的“俳优”优孟。优孟本名孟,因出身平民,故有名而无姓氏,因古人习惯以身份职业冠于名前而唤其为优孟。

  优孟身高八尺,因善于智辩得到楚庄王赏识,成为了楚国的大臣。他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庄王,有个“优孟马谏”的故事广为流传。话说楚庄王有一匹喜爱的马,平时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用蜜枣干来喂它。后来,这匹马死了,楚庄王要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厚葬它。大臣们纷纷议论此事,并劝说楚庄王不要这样做。楚庄王不但不听还特别气愤,对外公开说:“有谁再劝谏葬马的事,就处以死刑。”优孟听说此事,就跑到楚庄王的大殿,进门就嚎啕大哭。楚庄王吃惊地问他为何而哭,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君王的礼仪来埋葬它吧。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棺材,派士兵给它挖掘墓穴,建立祠庙,用牛羊猪祭祀……”楚庄王听了,意识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了,忙羞愧地问优孟该怎么办?优孟说:“还是请大王按照埋葬畜牲的办法来埋葬它吧。用大铜锅当作棺材,用火当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于是楚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

  (作者路鹃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浩为北京工商大学教师)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