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08:37:41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 高凯)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SKP RENDEZ-VOUS书店主办的“海上繁花,二战传奇——中国人民勇敢的心”文学活动日前在北京举办。
学者、作家刘琼,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以及作家、《海上繁花》作者杨怡芬进行了一场关于历史与现实写作的对谈,“重返历史现场”,走近一段沉没于东海之下的二战传奇。
《海上繁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海上繁花》的创作始于杨怡芬的一次偶然阅读,“2005年,我在本地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说的是1942年发生在我们舟山东极海域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跟着船一起沉入海底的还有800多位英军战俘。‘里斯本丸’号等于是一尊海底棺椁。当时,面对日军的见死不救,附近的中国渔民驾着木质小船,奋勇救人。这片海域,见证了中国渔民勇救盟国战俘的无疆大爱和人道主义光辉。这则新闻让我触动,开始关注并尝试书写这个故事”。
据了解,为了解这段历史,杨怡芬翻阅各种卷帙浩繁的资料,拨开层层迷雾,找寻史实真相。最终,她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点,虚构了“里斯本丸”号上被救的战俘伊恩及其一家的悲欢离合。从1941年香港保卫战到1945年,伊恩一家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动荡、屈辱与曙光。
韩敬群肯定了《海上繁花》从“小切口”深挖“大历史”的写作路径。在西方文学中,围绕一战、二战这段历史,涌现了许多如《永别了,武器》《西线无战事》《辛德勒的名单》等杰出作品。在中文世界里,同样需要《海上繁花》这类饱满的、富有内蕴的小说。
杨庆祥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作家如果没有一颗丰富、细腻的心,就感受不到在恢弘的、物理意义上的战争之外,日常生活也是一场战争,“在这个意义上,能够理解生活、人性、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并把这种复杂性书写出来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如果不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可能就不会有伟大的战争文学,也不会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思考”。
“女性作家敏感、细腻、善于共情的特质柔和了硬派历史书写,她们擅长以艺术想象的方式再现历史细节和历史瞬间。”刘琼认为《海上繁花》填补了女性关于历史书写的空白。她指出,小说所探讨的问题,即“战争与人的关系”,“杨怡芬用‘里斯本丸’号沉船串联起了地域、历史与历史中的人”。
谈及如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做好精细的选裁,如何丰富小说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杨怡芬坦言“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野心,没法创造一部长篇小说这样的‘小宇宙’。思考从战争中走过来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祖辈曾经遭遇了什么,这些都是推动我写作的情感力量。”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就是人与历史的故事”,杨怡芬感慨,《海上繁花》的落脚点就是人民,就是中国人民勇敢的心。小说塑造了血肉饱满、有情有义的中国人民的形象,呈现了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同时,对侵略与抗争、生命与尊严等主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