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08:34:45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网 广西龙州1月3日电 题:探访“秘境弄岗”守护者:中国喀斯特生物物种最后的“诺亚方舟”
作者 杨陈 黄华江 农惠媛
冬日的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苍茫,风光秀丽。这里是白头叶猴、弄岗穗鹛、弄岗狭口蛙的栖息繁衍之地。当地生态系统的唯一性,让保护区的物种呈现多样性丰富、特有种集中、新种层出不穷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喀斯特生物物种最后的“诺亚方舟”。
近年来,“秘境弄岗”的守护者在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上协同发力,探索走出了一条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路子”。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陈渊文 摄用脚步丈量“秘境弄岗” 守护万千生灵
峰丛、洼地、石塔、雨林、溶洞……借助无人机的“眼睛”,保护区奇美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而一旦走进这山高林密之地,才能切身感受到里面地形之复杂,地势之险要。
地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和宁明县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9年,共分为陇呼、弄岗、陇山三个片区,设有三联、弄岗、上金等6个保护站。
“我们主要采取常规巡护、无人机高空巡检及定点区域守伏相结合等方式,保护资源安全。”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晟源介绍。
“山上没有现成的路,都是靠我们队员自己探索前进。碰到下雨天,道路湿滑,石头松动,巡护就更加危险了。”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弄岗保护站巡护副组长苏理民如是说。
“每次开展守伏或者较长时间的科研监测活动,每个人都要背30公斤重的背包,里面装有米、干粮、水和设备,几天不洗澡都是常事。”保护区管理中心社区宣教科科长农正权仍记得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进山,跟着老队员进山刚走几个小时,就累到崩溃,而后来在山里突遇马蜂袭击、野猪夜闯驻扎地,都让他印象深刻。
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保护区的工作者总是风雨无阻。2017年以来,保护区巡护路线从68条增加完善到144条,其中近120条都在10公里以上,每次巡护都靠双脚翻越大大小小的山陇。
巡护过程中,他们随身携带具有拍照和定位功能的巡护终端,把巡护轨迹、工作内容实时传到巡护监测系统上,实现了对巡护数据“一次采集、综合利用、分析展示”的信息化管理,弄岗保护区也是广西第一个建设并运用信息化管理的保护区。
保护区巡护人员翻山越岭开展工作。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上天入地监测记录一草一木 探寻自然秘密
当2008年发现弄岗穗鹛,这个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鸟类学家发现、描述并命名的第一个鸟类新种,让弄岗保护区“声名鹊起”。
2023年3月发现的72.4米广西最高树,再次让弄岗备受瞩目。“从准备对望天树的科考,到最终确定其高度,其实用了三年多时间。”刘晟源说,“这棵望天树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峰丛洼地底部原始森林当中,所需的各种测量设备、安全保障设施、救援设备、生活物资,都只能靠人背进去。在从营地进入洼地底部的过程中,还要翻越两面落差超过20米的垂直崖壁,危险重重。”
刘晟源介绍,为了让没有任何攀岩、速降经验的测量队员抵达洼地底部,科考队在沿途危险地段布设了绳梯和攀岩保护绳索,并安排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实施安全保护。此外,科考队还使用单绳技术,成功攀爬至树干中部放置靶标,为精确测量奠定了基础。
保护区工作者在山顶开展白头叶猴监测观察。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科研监测是我们保护区的灵魂,也是科学保护生物资源的基础。”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王爱龙说,多年来,保护区在以保护为根本的前提上,积极开展资源调查、资源监测、课题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为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获取保护区本底数据、推动保护区保护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从2003年起,保护区工作者陆续自主开展白头叶猴、黑叶猴常规监测、大型真菌调查、昆虫物种调查、鸟类定点监测和两栖爬行类动物监测等科研监测活动,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工作人员也都成了“秘境弄岗”的“活地图”和对各种环境资源了如指掌的“活字典”。
“我们就像‘仓库保管员’,对保护区里各种动植物分布在哪里、是什么类型、数量有多少、相互之间有什么关联等都有了充分地了解。”刘晟源说,自保护区建立以来,从局部到综合,从单一到立体,从宏观到微观,保护区的科研一直在不断向纵深发展。
据悉,从2010年以来,弄岗保护区的动植物新种以每年1—2种的速度发现发布,目前,保护区内的植物物种数量已更新到1832种,动物物种429种,鸟类266种。
保护区工作者在悬崖峭壁记录绣毛苏铁。(资料图)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依托资源禀赋 讲好生态故事
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多彩的野生生物的弄岗保护区,是开展自然体验、生态观鸟、研学旅行、森林探秘、科研的理想之地。
农正权说,他们正通过野生动植物科普基地创建、科普宣教场馆建设、科普人才培养、研学课程及研学路线定制等举措,积极探索适合现下公众特点的科普宣教模式。
在龙州县武德乡三联村陇呼屯,研学团队通过观察、测量、认识树龄超过2300年的“中国最美古树”之一的千年蚬木王,感受自然生态的美好;在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陇亨屯,青少年在保护区讲师的引导下,开展林鸟、昆虫、植物观察,用图画、文字书写自然、记录自然,并通过展示成果与小组交流等方式加深对生态文明的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保护区工作者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科普活动。(资料图)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我们的研学活动以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当前主要面向青少年。”刘晟源说,保护区坚持把科普宣教融于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截至目前,保护区与各科研院校合作编制包括鸟类自然观察、两栖爬行类夜观活动、蚬木王探秘、生物多样性自然探究等20个研学课程,并与龙州科协联合创办了“龙州科学大讲堂”,使之成为长期开展的公益性科普品牌活动。
在满足学校和社会公众对研学旅行需求的同时,弄岗保护区与发现·弄岗景区、花山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研学旅行合作,通过对自然资源、资金、人才优势进行整合,进一步打造弄岗保护区研学实践精品路线,积极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