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5:33:41 来源: sp20241115
64.7%受访者呼吁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运动设施
若家附近没有方便运动的场地 六成受访者直言影响运动热情
开展体育活动的便利性对推动全民健身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推进“15分钟健身圈”的建设。从家出发只需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就能步行到达运动锻炼场地,这是很多人对日常体育活动地点距离的期待。你家附近有方便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吗?建设“15分钟健身圈”,你有哪些期待?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5.5%的受访者表示从家到方便健身运动的场地用时能在15分钟以内。如果家附近没有方便运动的场地,60.9%的受访者表示会影响运动热情。64.7%的受访者呼吁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
仅15.5%受访者表示从家到方便健身的场地用时能在15分钟以内
四川的90后二孩妈妈马燕,这几年多次想通过户外运动瘦身,但都没坚持下来。“离我家最近的一个公园,走路过去得20分钟。虽然有健身器材,也能跑步,但天气比较冷或比较热时,一想到锻炼要走这么长的路,我就懒得出门了。虽然能在自家阳台上跳绳,或在客厅跳操,但总感觉不能接地气,运动得没有那么充分。”
安徽的王宁因家附近没有适合运动的地方,就在马路上跑步。“家人担心太危险了,总劝我在家做点简单的运动,也担心长期在马路上跑步会吸入汽车尾气,有损身体健康。要是家门口有合适的健身场地该多好啊。”
85后张桥然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三环附近,他介绍,小区门口有一块方便居民锻炼的空地,有很多种健身器械,他晚饭后会到这里锻炼,有几次还碰到了年轻人下班后来锻炼。
武汉的60后宋建平已经退休,每天早上7点钟会准时到家旁边的公园晨练。他原来住的老小区,能运动锻炼的公共场地很少,附近也没有能步行到达的公共锻炼空间。后来他搬到了现在的新小区,附近有公园和广场,能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此外,小区附近还新建了一座体育中心,寒暑假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他常带着孙子去游泳。他对新家附近的运动环境很满意,感觉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为加快提升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水平,2023年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研制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指出,到2025年,县、乡、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目前大家从家到方便健身运动的场地一般需要多长时间?调查显示,仅15.5%的受访者表示在15分钟以内,用时15-30分钟的占48.0%,半小时以上的占36.5%。
“生活中运动条件的便利性直接关系着我的运动热情”
在上海工作的95后吴涵从小热爱运动,小学时就学会了游泳,大学又选修了游泳课,进一步提升了游泳技能。吴涵说,从宿舍走到学校游泳馆只需几分钟,本科时她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游泳。但读研时,因学校游泳馆设施简陋,附近也没有游泳馆,自己就不怎么游泳了。后来学校修建了塑胶跑道,跑步又成了她的一个主要运动项目。“生活中运动条件的便利性直接关系着我的运动热情。”
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周如也有同感,“现在家旁边没有专门的运动场地,打球需要坐两站公交车,如果家旁边有跑道和供拉伸锻炼的器材,我肯定会多运动”。
河北的80后王媛则不这么认为,虽然家附近没有合适的运动场地,但并没有影响她的运动热情,“我买了哑铃等居家运动器材,现在经常在家锻炼,也挺好的”。
调查中,超六成受访者(60.9%)表示,如果家附近没有方便运动的场地会影响自己的运动热情。分析年龄差异,00后这一比例最高(69.0%),随着年龄增长,此比例呈现了下降趋势。
64.7%受访者呼吁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合理规划布局
马燕感慨,每天上班很辛苦,回家还要做饭、给孩子辅导功课,留给自己的时间非常少。“一有闲暇时间,我可能就想躺在沙发上休息或者刷手机。”
吴涵也感到,无论是在客观条件还是心理准备上,上班族面临的运动阻力都比较大。“很多年轻人下班回到家已经比较晚了,如果再去运动,就面临更大的体力消耗,心理上也难免萌生惰性。”此外,对于老年人和小孩,她觉得也存在“运动难”。“一个是他们对健身器材、场地有一定特殊需求,但实际生活中,这类健身场地建设还不到位。另外,他们不像青年擅长用网络及时学习一些知识,对适合自己年龄段的运动知识储备不足。有时逛公园,看到一些大爷大妈运动热情很高,但我觉得有些动作挺危险。”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全民健身,大家感到当前还存在哪些阻力和问题?55.9%的受访者直言公共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偏低、数量偏少;51.3%的受访者感觉健身运动场馆收费偏高;48.6%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健身知识储备不足,存在受伤隐患;43.2%的受访者感到可供选择的运动类型单一,趣味性不足;38.4%的受访者觉得健身设施总量不足,资源有限;16.1%的受访者认为特殊人群的运动需求未引起重视。
更好地推进全民健身,64.7%的受访者希望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合理规划布局。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观察发现,虽然现在人们健身热情越来越高,但还有很多年轻人没养成运动锻炼习惯。他表示,不同的年轻人群体面临的情况不同:中学生中不爱运动、不运动的,主要是因为学业压力较大,要持续加大“双减”力度,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进行运动锻炼;青年上班族则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而运动环境是影响人们运动热情的重要因素,应重视社区“15分钟健身圈”的建设,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受访者中,00后占12.6%,90后占43.1%,80后占35.0%,70后占7.3%,60后占1.7%,其他占0.3%。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29.4%,二线城市的占45.1%,三四线城市的占20.7%,城镇或县城的占4.0%,乡村的占0.8%。
(杨万淑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17日 04 版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