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延宕至今,中国促和努力世界看得见

发布时间:2024-11-02 05:59:36 来源: sp20241102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孙壮志

  乌克兰危机延宕至今,仍不时发生恶性袭击事件,大量无辜平民在战争中伤亡。而冲突双方提出的条件相距甚远,坐到一起重启谈判的可能性仍微乎其微。乌克兰向俄罗斯下了“最后通牒”,总统泽连斯基已签署由乌议会通过的“不与俄罗斯谈判”的法令;俄总统普京也表示自己肯定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同时,美欧对乌援助出现“疲软”态势,新的援助计划均未获通过,美欧各有“苦衷”。美国虽借乌克兰危机在战略上和经济上获利,但美国国内的两党相争、政治极化,加之进入大选年,不断增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使乌克兰所期待的巨额援助可能无法兑现。欧盟本身就是一个国家集团,政治立场的一致不等于利益诉求的等同,给乌克兰的援助和各种优惠政策,意味着部分成员国要牺牲自身利益,加上对俄罗斯制裁的“反噬”效应,欧盟各国事实上考虑更多的是将自身损失降到最低,在本国利益面前,乌克兰是“次要选项”。这种情况下,美欧对乌克兰的援助势必越来越少。2023年,乌克兰从西方获得的援助只有2022年的三分之一。

  在乌克兰危机中,大国间已形成某种默契,在地理上不让危机外溢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乌克兰将付出更大代价。同时,俄乌双方将进入长时间的消耗战,战场陷入僵持状态,只是继续拼资源、人员、武器和资金的投入。

  对于这场危机,美西方国家的“拱火浇油”与中国的促和努力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不会放弃努力,将继续积极劝和促谈;另一方面,美西方国家也不可能改弦更张,这关系其霸权利益。冲突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经济上对全球的冲击显而易见,能源和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成为常态,各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恶化。更重要的是,乌克兰危机将导致欧洲安全体系的动摇和重构,推动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在实现新的平衡中,国际秩序也随之改变。也就是说,冲突造成格局的变化,而大国博弈又左右着对立双方的政策选择。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既因为欧洲长期累积的地区矛盾、冷战后大国地缘政治对抗带来的矛盾升级,也有国家、民族间的历史恩怨推波助澜的原因。乌克兰危机最终还是要通过谈判来解决。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应成为谈判的基础,这也是现行国际秩序赖以稳定运行的保证。对于乌克兰危机,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中国外交部在2023年2月发表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中,清晰地表达了中方立场,提出了系统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方案”。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初,中国就提出,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

  “四个应该”是解决包括乌克兰问题在内的众多国际热点问题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四个应该”的立足点是既要照顾到冲突双方最主要的利益关切,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又要积极进行外交沟通,不能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同时,中方还派出欧亚问题特使李辉出访俄乌两国,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冷静,保护平民和民用设施安全,向处于战火中的乌克兰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日前在安理会紧急审议乌克兰问题时发言中所言:“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停火止战。中方愿继续与各方保持沟通,为推动危机政治解决作出不懈努力。”

  中方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外交斡旋力度,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方支持联合国在调解冲突、解决粮食外运方面的努力,反对美国及西方国家坚持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自私行径,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借乌克兰危机,推动世界走向集团对抗,以及肆意发动单边制裁和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始终在乌克兰危机上发出正义呼声,积极劝和促谈,这份大国担当和不懈努力,世界看得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