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7:59:13 来源: sp20241221
春风劲,绿意浓。进入4月,“飞”无人机做植保的于文天越发忙碌:“小麦、水稻等田间作物陆续进入打药、施肥期,今年估计得忙到9月。”
于文天今年32岁,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合无人机服务队做了10年“飞手”,堪称经验丰富。在他的操控下,300亩地的植保作业,两个小时即可完成。
在于文天看来,经验的增长,比不上设备的进步。在服务队库房里,记者看到了他的第一架植保无人机,那是2014年服务队花费近10万元购置的。使用这架无人机,300亩地的植保作业要花上一天时间,这在当时已属高效——如果用人工,单人每天最多完成10亩地。
“这曾是我们重要的‘新农具’,现在看已经落伍了。”于文天说,“和新款比,这架无人机‘脑袋’更大,装着飞控系统,定位却不够精准,还要额外配两台对讲机辅助作业;‘肚腩’更小,药箱载容量只有15升,单次作业只能覆盖10亩地。”
服务队队长于长群记得,当年乡亲们也不信任植保无人机:“哪有人工来得精细?”第一年10余户2000多亩的订单,他好不容易“磨”回来,还是“先试用后买单”。结果,2000多亩“试验田”长势不错,新订单一个接一个,队里陆续又购置新款无人机。
到今年初,队里已经有52架植保无人机。最新款的“肚腩”有多大?“载容量达到50升!”于文天说,新款的飞控系统也越发精准,播洒更均匀、续航更持久,效率大为提高。
现如今,队员也从建队时的4人增加到53人,服务范围逐步扩大。“以前就在周边‘转’,现在咱也走南闯北了。10年春耕,‘飞’了10个省份。”于长群说,随着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提高,无人机植保工作越发受到重视。
队里还有啥新变化?
“机器性能提升,作业效率提高,客户的单次成本降低了。”于文天说,今年,服务队每架无人机每亩作业服务费用为3—5元,不到2014年的一半。
“每亩的服务费虽然降低,但服务队的总体收入上升了。”于长群专门算了账,2015年,平均每台无人机作业1万多亩,收入10万元左右;去年,同样的时长里,平均每台无人机作业约12万亩,收入近40万元,是2015年的近4倍。
“我当‘飞手’这10年,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于文天紧追农业机械化的新潮流。3年前,服务队几名骨干成员成立了丰合农机专业合作社,他担任理事长,购置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把机械化服务延伸至种植全流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02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