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千年瓷都增添青春色彩(青春派)

发布时间:2024-11-24 11:09:23 来源: sp20241124

  图①:孟铃烁设计的“瑞兔载福”青白瓷摆件图稿。   本报记者 王 丹摄   图②:孟铃烁和他的作品。   本报记者 王 丹摄   图③:吕雅婷团队设计的斗彩玲珑团菊杯。   受访者供图   图④:吕雅婷在厂房里察看瓷器生产状况。   受访者供图   图⑤:魏荣荣在给陶瓷茶杯填色。   本报记者 王 丹摄   图⑥:魏荣荣创作的敦煌系列茶器。   本报记者 王 丹摄

  陶瓷艺术创新到底有多少种可能?它那么日常,可以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一饭一蔬;它又很遥远,无论生产技艺还是作为历史的载体,始终意蕴无穷。近年来,江西省景德镇市迎来了一股陶瓷文化的热潮,年轻游客们纷纷涌入这座被誉为“千年瓷都”的城市,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陶艺奇遇”之旅。

  理解一座城,首先要走近城中人。集古瓷片,画敦煌壁画,像研究化学试剂那样研究“釉料配方”……他们是培训师、艺术家、企业人,更是“玩泥巴”的景德镇新青年。他们职业不同、身份不同,但都是90后,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景德镇的无限可能。

  孟铃烁:

  挖掘古瓷片的灵动故事

  景德镇青匆艺集工作室负责人孟铃烁十分健谈,记者还没怎么提问,他已经讲起了粗瓷和细瓷的差别。这名出生于1998年的青年,相较于陶瓷本身,更感兴趣的是陶瓷背后的历史文化与风俗故事。

  孟铃烁幼年正赶上家乡大建设。在自家附近的工地上,他常常能捡到残破的瓷片。“残缺有别样之美。”尽管家里无人从事陶瓷行业,但孟铃烁对老物件始终痴迷。2016年,孟铃烁考到景德镇学院。

  读书期间,孟铃烁逛遍了景德镇所有的窑址,看窑具、捡陶瓷残片,实地了解各个窑口生产瓷器的特质。2019年,孟铃烁在景德镇市珠山区陶阳新村租了一套房子,整理自己收藏的数万片民窑古瓷片,开办了一个标本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如果说官窑瓷代表着一个时代工艺的最高峰,那民窑瓷则更多地表现老百姓的朴素日常生活,生动有趣。”孟铃烁说。

  孟铃烁还尝试搞陶瓷研学,作为一名研学老师,他打造的“古陶瓷研学课程”,不止于拉坯、作画、逛集等体验,更多地注入了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穿插着不少窑工和窑口的故事,以加深孩子们对瓷都的理解。在他看来,真正的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首先要对陶瓷发展历史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旺季做陶瓷研学,淡季做陶瓷设计。谈起设计,孟铃烁引用清代督陶官唐英的话,“仿旧须宗雅则,肇新亦有渊源。”2022年,为制作一只贺年生肖摆件,孟铃烁从一片古瓷上提炼出“回头兔”形象,用时3个月,修改25版,制造出一款“瑞兔载福”的青白瓷摆件。为更传神地表达兔子的神态,他还特地养了几只小兔子:“我这才知道,原来兔子前脚有5趾,后脚只有4趾!”除了陶瓷摆件,孟铃烁还通过古瓷片带来的灵感,设计了防疫宣传册、防溺水宣传册等,免费向大众发放。2023年以来,为迎合火热的游学市场,一款瓷片拼贴画“碎碎平安”推向市场。各类文创产品正不断研发,截至目前,孟铃烁依托古瓷灵感带领团队研发设计稿70余套、产品7种,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古瓷片收集、瓷文化传播、文创产品研发……如今,孟铃烁带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7人团队,与景德镇学院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其工作室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借助古瓷片,他们正努力讲述更多面的瓷都故事。

  魏荣荣:

  把敦煌飞天复刻到陶瓷上

  步入魏荣荣在景德镇昌南新区陶瓷工坊的工作室,只见货架上、地上,摆满了各式古朴的茶器,还有未及加工的坯体。

  作为景德镇枭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95后魏荣荣已经学了10年敦煌壁画、5年陶瓷绘画。

  魏荣荣出生于甘肃兰州,于2015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国画专业。魏荣荣没想到,这个专业真要在敦煌待3年。“坐一夜火车,从兰州开到敦煌,一睁眼,窗外忽然变成戈壁了。”由于环境艰苦,有同学待了一个月就离开了,魏荣荣向妈妈哭诉,妈妈却劝她坚持。渐渐地,像樊锦诗那样一心一意投身敦煌的前辈学者们,用一言一行感染了魏荣荣。“你越了解它,你就会越爱它!”魏荣荣终于安下心来认真学艺。

  2017年暑假,一次偶然的写生之旅让西北姑娘和江南小城结缘。在魏荣荣看来,景德镇和敦煌十分相似:都是自由、开放、包容的艺术之都。在景德镇,魏荣荣开展新尝试,在瓷板上进行敦煌主题创作。

  在麻纸或者泥板上进行大幅创作时,往往半天就能完成勾线。如今,转移到一块小小的瓷板上,却需要花费一个星期。“麻纸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瓷板因为有一层光滑的釉面,颜料附着力低,很容易被蹭掉。此外,壁画更多使用游丝描或者柳叶描,但陶瓷绘画可能习惯使用铁线描或者‘钉头鼠尾’描。”魏荣荣解释道。

  在小件瓷上开展创作,比一般的瓷板画创作更具难度:一方面是因为幅面更小,另一方面是由于魏荣荣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晚清以来的陶瓷绘画对人面可能采取空置的方式,而我希望尽可能还原,做出和敦煌壁画接近的感觉。”伸出小拇指比对,魏荣荣让记者观察一件盖碗上的飞天人物面颊,还不及她半片指甲大,却线条分明、眉目清楚,犹如敦煌飞天“飞”到了小小茶碗之上。

  “艺术的难度,在于审美本身。”魏荣荣认为,好的艺术不是曲高和寡的,而是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市场的认可度其实也是大众对艺术审美的认可,而不能落入俗套。”魏荣荣创作的茶器千佛系列,甫一推出便销售一空,“我的客户大多是去过敦煌、对敦煌有一定了解的。当你深入了解了一样东西,就更能发现它的美。”2021年,魏荣荣成功注册了两个与敦煌相关的瓷器品牌。

  如今,魏荣荣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专事创作,一个月专门授课——她成了敦煌学院的特聘教师。“把敦煌的东西带到景德镇,再把景德镇的东西带到敦煌。”魏荣荣坚信,只有在碰撞、交流之中,文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陶瓷是一种载体。现在,我们在景德镇就可以看到各种风格和陶瓷的结合,我把这称之为‘景化’,我们都是被‘景化’的手艺人,但同时仍旧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景德镇,我们看到的是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魏荣荣说。

  吕雅婷:

  让玲珑瓷发扬光大

  景德镇的青年人,青春闪耀,独具特色。景德镇富玉青花玲珑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雅婷出生于1993年,是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江西团45名代表中最年轻的一名。此外,她还是归国留学生、非遗传承人、品牌创始人……每一个光鲜的标签背后,都有无数的汗水。

  2014年,在国外就读商科的吕雅婷留学归国,从跟着老师傅学“配釉”起步,开启与玲珑瓷的“亲密接触”。

  玲珑瓷作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前后需要100多道工序,比一般的制瓷工序更繁琐,所以传世很少、规模化生产更难。所谓“玲珑”,就是在经烧制的素坯上镂空雕刻,再填以“玲珑釉”,这种釉料经烧制后变得通透,器皿在光影下就像玲珑孔洞一般,晶莹璀璨。“能透光是人们一般认为玲珑瓷最大的特点。”吕雅婷说,品相上好的玲珑瓷,还要通透润泽,不掺任何杂质,“是对技术和审美的双重考验,也是玲珑釉和坯体、面釉的完美结合。”

  “规模生产的玲珑瓷,一般仅使用一种白色玲珑釉。为什么不能是青色、粉色呢?”在试验中,吕雅婷不断发出新疑问。须知,釉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因为原料成色的差异,导致原始配方并不适用,要不断加以调整。因此,规模化的产品难做,而又没有太多人能够沉下心来研究釉料配方。为此,吕雅婷铆足劲要搞研发:“我还年轻,祖辈又是做玲珑瓷的,如果我不去做,还有谁能做?”2017年,经过上千次试验,吕雅婷配制出能够稳定生产的“微晶翡翠玲珑釉”和一款“易清洗”面釉,两项材料于2019年成功申请国家级发明专利。

  2018年,吕雅婷任富玉青花玲珑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着眼长远的她首先考虑要生产一款定位年轻市场的“陀螺杯”,误差要求在1毫米以内。在景德镇,想要做出一款新产品其实并不难,可是要想实现规模化生产,却需要不断改良设计和机器工艺——“手作是个个不同,机造必须标准,误差越小越好!”可负责技术的老师傅摊摊手,“做不了!简直违背传统!”一般的产品打样3次大约可投入生产,为使这款水杯设计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吕雅婷坚持打了数十次样。技术师傅最终配合团队改进器型和工艺流程,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经过这个项目,吕雅婷更懂得了陶瓷制造企业如何实现长足发展:打磨团队、成本控制、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缺一不可。

  2017年创立“富玉窑”艺术收藏瓷品类、2018年创立“weno”自主设计年轻品牌、2021年创立“富玉呈祥”新中式摆件瓷……过去几年,父辈留下的企业在吕雅婷手上焕发新活力,公司由原初生产单个品类扩展为拥有4个品牌,覆盖日用瓷、艺术瓷等全品类青花玲珑瓷的企业。目前,吕雅婷在全国开展招商加盟,“加盟店会直接展示我们的品牌标识,扩大品牌影响。”传世名品青花玲珑,如今在年轻一代的手中,不仅在工艺上不断革新,还在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上不断发展壮大。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1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