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头法庭,“枫”景这边独好

发布时间:2024-12-21 08:51:42 来源: sp20241221

原标题:圈头法庭,“枫”景这边独好

  武邑法院院长赵书磊(中)深入圈头法庭辖区拜访河北省人大代表史国林(左一),就诉源治理工作问策问计。 边 越 摄

  圈头法庭法官在村委会调解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曲东哲 摄

  圈头法庭法官入村审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 曲东哲 摄

  河北省武邑县人民法院圈头人民法庭坚持能动司法,扎实推进“三源共治”,在不断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同时,主动探索延伸调解触角,借助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致力于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近三年来,圈头法庭调撤率保持在90%左右,一审服判息诉率始终在97%以上,被河北省委政法委评为“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单位。

  多元解纷,构建社会共治“朋友圈”

  “参与法院调解工作,让原、被告双方握手言和,对我们派出所民警来说是一种体验,为法院坚持司法为民、追求案结事了的精神点赞。”在参加完圈头法庭组织的一场调解后,武邑县城关派出所所长谢晓斐说道。

  未成年人王某和李某在玩网络游戏时发生纠纷,并发生肢体冲突。武邑城关派出所接警后,对参加斗殴的几人进行了治安处罚。李某起诉到法院,要求王某赔偿医药费。被告王某父母情绪激动,称双方是因年少冲动引发的冲突,不应该赔偿。

  圈头法庭调解员经了解得知,派出所办理本案期间,原、被告曾进行过和解工作。圈头法庭庭长当即联系武邑城关派出所所长,商定联合进行调解。调解员和派出所民警分别对两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使双方逐步放下心中的怨恨。最终,原、被告同意各退一步,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当庭履行了给付义务。

  圈头法庭始终坚持将多元解纷落到实处。法庭庭长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以及纠纷多发村、经济发达村、人口众多村的村支书加强沟通联系,为圈头法庭辖区矛盾纠纷“精准画像”。法官主动进乡村,调解铺开进网格,法庭提前介入纠纷化解,打造矛盾查找“雷达站”。

  圈头法庭动员基层干部、乡贤、宗族长辈、行业专家等力量,参与矛盾调解,形成“法官+基层干部、乡贤、宗族长辈+法庭调解员”的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模式,让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法庭联动乡镇政府、人大、派出所、矛调中心、村委会、民政、工会、妇联、残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多部门合力化解纠纷,探索出“法庭+联动部门+当事人”的多部门协同解纷模式,改变法庭“单打独斗”调解模式,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基层大调解格局。

  武邑法院院长赵书磊表示:“圈头法庭成功入选全省‘枫桥式人民法庭’,得益于其构建的矛盾化解社会共治‘朋友圈’。圈头法庭注重多元解纷,联合多部门,依靠各主体,使得大量矛盾在一线得到消弭,将纠纷化解在诉前,将矛盾解决在庭前。”

  “五字”调解法,敲响基层调解“定音鼓”

  “我们村的张某甲与张某乙的案子,张某甲今年快七十了,身体不好,去法院开庭怕身体承受不住,法院能不能想想办法?”武邑县龙店镇某某村支部书记给法官打来电话说道。

  这是一起发生在亲兄弟之间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2023年11月,张某甲诉至圈头法庭,要求被告张某乙赔偿私自砍伐兄弟俩祖坟上的三棵榆树造成的损失3000元。

  经查,主审法官得知,原、被告双方平时没有大的矛盾,被告因为祖坟上的三棵榆树阻碍耕种,经镇上同意,将榆树砍伐并以800元价格卖出,原告认为三棵榆树是自己种植的,被告未经同意私自砍伐,应该赔偿损失。

  考虑到原告身体状态及该案的特殊情况,法官决定在原、被告居住的村里公开开庭审理本案。在乡镇政法委员、村支书和部分村民的见证下,法官运用“五字”调解法,入情入理开展调解。最终,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兄弟俩关系恢复如常。

  “这是圈头法庭干警入村开庭审理案件的一个缩影,他们时常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开着巡回审判车,走村入户审理案件。”圈头乡主管政法的副书记封志勇深有感触地说,“一行二人,一面国徽,大街小巷,开庭审理,耐心调解,真正将法庭开在了百姓家门口。”

  圈头法庭总结出“诚、法、理、情、利”五字调解法。“诚”即要有诚心实意为当事人解决困难的主观愿望,为当事人营造出温和、默契的调解氛围;“法”即主动释明法律,使当事人产生正确的法律预期;“理”即以理服人,向当事人释明其应知的道德义务和风俗习惯,做到晓之以理;“情”即以情劝导,将爱情、亲情、友情作为切入点,打动双方当事人,做到动之以情;“利”即通过深入了解案情,找到双方利益共同点,为双方搭建共赢平台,使原、被告都满意。

  圈头法庭全体干警秉持司法为民,以“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善用“五字”调解法,积极引导当事人当庭履行、主动履行,对已结案件及时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以避免小问题酿成新诉讼。

  高效团队,奏出“三进”调解“和弦曲”

  高效的团队是调解有序开展的保障,圈头法庭审判团队始终及时回应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三进”,法庭有“三到”,即上级决策到哪里,司法服务到哪里,法庭的团队到哪里。

  按照“抓前端”要求,圈头法庭充分利用“冀时调”平台,组织精干力量,落实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推进法院干警包村调解,实现法庭辖区95个自然村调解员全覆盖。目前,圈头法庭被评为全市“十佳调解团队”。

  谈到圈头法庭的调解团队,武邑法院主管法庭工作的副院长金爱民说道:“圈头法庭前后几任庭长都是调解能手,分析问题深刻透彻,讲道理通俗易懂,能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去。调解已经成为法庭干警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调解成为了一种传承。”

  调解不是一个人的事,团队配合才能“琴瑟和鸣”,对于如何构建高效的调解团队,圈头法庭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圈头模式”。他们组建善于基层调解的专业审判团队,组建调解宣传团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助力调解。

  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深化“三源共治”,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孙才涛)

(责编:温璐、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