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7:56:43 来源: sp20250107
今天的“深改开新局”,我们继续来关注美丽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如何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怎么更加系统地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各地有什么积极的探索?让我们去湖南洞庭湖水系一探究竟。
大通湖是湖南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占地超过80平方公里。秋天的大通湖远望波光粼粼,近看水草丰美。但是时间倒回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副模样。因为湖区过度养殖、周边湿地被大面积围垦,废水不断排放,大通湖水质越来越差。与此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也在逐渐侵蚀周围农村人居环境。
大通湖是洞庭湖水系几度变迁后形成的湖中湖,与洞庭湖山水相连,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到2015年时,监测发现大通湖水质退至劣Ⅴ类,水生植物几乎消失殆尽,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当地启动了大通湖治理,最开始的目标就是改善水质。
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委书记 王新宇:那时候就是简单换换水、减少一些饲料来解决治理问题,整体水质没有明显提升。
就水治水,效果并不如人意,治理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大通湖成立了水环境治理领导小组,由所在的大通湖区领导担任指挥长。这一次,治理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工作,更多部门被纳入进来。
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委书记 王新宇:省委省政府当时就提出来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十字方针。活水涉及水利部门,增绿涉及自然资源和林业部门,截污涉及农业部门,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土地化肥的减量,生活污水等管控涉及生态环境部门和住建部门,所以从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走入了协同配合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大通湖保护和治理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正是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白中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与二十大报告一脉相承,进一步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要求多部门在考虑整体的情况下,再实施各个部门应该实施的一些具体工程措施。
生态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但各部门的工作却有具体的划分,从九龙治水、各管一头到协同工作、系统处理,这对很多地方的生态治理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探索。
为了保证各部门工作协调一致,大通湖区成立由区领导担任指挥长的区山水项目指挥部,与各个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双重管理。之后,工作流程不断梳理到位,治理效果开始显现。大通湖水质不断好转,湖区动植物逐年增加。
近年来,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其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是重要内容。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仲崇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统筹各方面力量、各方面资源、各方面要素。比如在流域就是按上下游、左右岸,按照它的自然地理单元,按照它的自然规律、分布,打破行政界域和部门管理的限制。
今年入秋后,在通往大通湖的老三运河里,一早6点已经开始有人忙碌,今天他们要在这条运河里补种10多亩的睡莲和菰。大通湖生态修复工程开始后,当地邀请专家调查湖内的水质、泥质情况后,指导大通湖以水草种植促进生态修复。
水草科学种植后,大通湖水质的净化速度大大加快。但是每年购买水草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地采用市场化的办法,培育、养殖水草。几年来,相关企业的水草养殖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生态效益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通过补贴的方式,当地也吸引了之前湖区退养的渔民加入种植。专家们还根据湖区的生态环境,规划了水草+大闸蟹养殖模式,上市后,大闸蟹销路很是不错。
现在,大通湖周边有不少从前的渔民,都转行干起了水草+螃蟹、水草+龙虾等生态养殖,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也被吸引进来,投入生态养殖。
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委书记 王新宇:近三年,大通湖的保护和修复紧密相关的资金投入大概9.47个亿,其中引入社会资本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市场主体参与进来的投资占了50%以上。
从“单一财政投入”到“吸引其他投资进入”,如何“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仲崇峻:这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来的一个要求,鼓励和激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修复领域,从几个方面,有产权的激励、资源利用的激励,包括财税,还有金融各个方面的激励。不管是企业投入也好,老百姓投入也好,会有一定的收入,来反哺生态修复的资金。
现在,大通湖周边大规模的工程实施都已结束,整个湖区开始进入自然恢复阶段,但是人们对整个湖区各项指标的监测一直没有停止。每天,上游汇入大通湖的水都要先进行预处理,38个入湖口都建起了小微监测站,入湖前,水质必须通过小微站的检测才能排放。
大通湖周边,不仅有小微监测站,还有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测当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情况。这些信息都接入了洞庭湖山水工程监测监管平台。湖南设立由省级领导担任指挥长的洞庭湖山水工程指挥部,协调全省各部门联动,推动洞庭湖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要从根本上改善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包括大通湖保护和修复在内,洞庭湖山水工程50个子项目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了四道生态屏障,包含了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洞庭湖滨缓冲带、农田功能提升带以及外围山地森林屏障带。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 董振亚:我们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将整个洞庭湖平原及外围丘陵山地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山上山下、岸上水里协同治理。
近年来,我国首次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正式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布置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按照各类生态文明制度规划,推动一体化保护和治理体系的完善。
由洞庭湖经沅水向上120公里,在湖南桃源县,一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正在最后施工中。因为含有石煤资源,20世纪90年代这里曾经历无序开采,废弃后留下了地表的伤疤,面积达几百亩。
湖南常德市桃源县副县长 覃斌:因为矿石和矿渣没有得到系统处理,存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另外一方面,矿坑里的积水,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情况,雨季的时候溢流,会对下游居民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2022年,这里被纳入沅江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为洞庭湖山水工程的子项目。通过污水处理、矿坑覆土、植被种植等工程,这两块曾经的伤疤已经慢慢开始恢复绿色。
如何破解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当地矿产开发权拍卖时,要求采矿权人编制矿区生态修复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矿区生态修复,在闭坑前完成修复的目标。在距离这个修复矿区100公里外的常德市临澧县,这个石灰石矿从2019年开采后,企业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也负责完成环境的复原。
湖南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杰:现在我们要求企业要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管理,确保达到绿色矿山的标准,并制定好矿山生态修复保护方案,交齐矿山生态修复基金和保证金。
如何从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仲崇峻: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还有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就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修复怎么体现,从做方案开始,做规划开始,就涉及保护修复的责任,治理应该是体现在全流程治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白中科:必须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双向倒逼,技术和管理上双向倒逼要求我们要技术创新,应该及早进入到制度体系里面,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丽中国必须要做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我们也要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从一些地方的探索来看,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还需要从源头出发,打破部门藩篱,加强一体化和系统性,才能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编辑: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