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7:26:05 来源: sp20241216
中新网 11月30日电(郎朗 王昊 赵一凡 王珊珊 张曦 任思雨 范丰辉)雪停了。
11月的结尾,美国康涅狄格州落下的最后一片雪花,来自一场告别——基辛格走了。
11张照片,11次提到“China”,官方网站一封长长的声明,替亨利·基辛格向这个世界最后挥了挥手。
在他去世的消息下方,有人评论“开启历史的人被写进历史书,但最终也难免成为历史”。基辛格的人生种种不难在各类书册中寻到,但在铅墨纸张之外,总有一些过往值得我们影印在心里,思索与怀念。
访华,追忆与重逢
7月,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的一张长方形餐台上,展开了一幅鲜花铺就、有山有水的卷轴,和窗外盛夏的郁郁葱葱相得益彰。
老寿星、仙鹤、金鱼、如意造型的糖艺作品围绕在画卷周围,餐巾布上的小扣是寓意福禄的木雕小葫芦;餐台的一端摆着“百寿桃”蛋糕,9个小寿桃围绕着一个里面包裹着90个寿桃的大寿桃……种种细节都在表达对一位百岁人瑞的祝福和敬意。
图为今年7月基辛格访华时午宴上的寿桃。来源:央视新闻截图作为这场宴会的主角之一,基辛格刚在两个月前度过自己的100岁生日。
他或许会对午宴的菜单感到熟悉,北京烤鸭、西湖醋鱼、两吃大虾……而他第一次在中国尝到这些滋味,还是52年前的7月。
1971年7月9日的凌晨4点,天还未亮,戴着大檐帽和墨镜的基辛格借口“肚子疼需要休息”摆脱了媒体,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国家宾馆低调出发,乘坐着波音707,开始执行一周后登上世界新闻头版、代号为“波罗一号”的绝密行程。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天。
翻越喜马拉雅山,经过4小时45分、2400英里的飞行,当飞机按预定时间抵达北京南苑机场时,他和同行人员抑制不住兴奋地鼓掌。
“车窗被遮起来,我从窗帘后面向外探望,看到旁边的街道宽阔整洁,除自行车外,车辆稀少。”这是他对北京的第一个记忆。
要出席午宴时,基辛格才发现,自己专门为这次会晤精心准备的白衬衫忘记带了——他知道和中国领导人历史性会晤的照片肯定会传遍世界,所以精心准备了两件干净衬衫,还放在了单独的包里。因为紧张匆忙,这个包丢在了巴基斯坦。
随同人员说,基辛格那个时候真的很生气,只好向约翰·霍尔德里奇借了几件白衬衫,出身于西点军校的霍尔德里奇身材高大,比他小很多的基辛格穿起来很不合身,“走起路来像是一只没有脖子的企鹅。”
基辛格在北京的行程只有48小时,他同时任总理周恩来会谈用了17个小时,每天会谈7至10小时。
图为1971年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会晤。来源:《论中国》第一次会晤是在抵京当天下午3时举行,收到通知时,基辛格感到很惊喜和突然。他们没想到抵京才两个小时就安排会晤,更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竟然亲自到他们住地——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见面。
基辛格等提前15分钟就在楼下过道等候。当周总理按时到达5号楼时,基辛格即迎上前去,与周总理热烈握手。
“这真是莫大的礼遇……我这个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头衔相当于副部长,比周总理低了3级。”
第一次会议刚开始时,基辛格没有办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整个人在会议中表现得非常拘谨,日后提起这次会面,他还记得和周总理面对面地在一张铺着绿色呢面的桌子旁坐下,周总理面前只有两张纸,而自己面前有一大叠文件夹。
他拿起自己准备好的资料就开始读:“l am very much honour to be here today in the mysterious land......”周总理打断基辛格的话,微笑着说:“基辛格博士,你会很快地了解到这里并不神秘,熟悉了就不神秘了。”听完周总理的话,基辛格合上了文件夹。
“交谈嘛,何必照着稿子念呢?我们可以更自由放松地交换意见。”周总理说。
“周恩来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的最有魅力的人。他个子不高,风度翩翩,目光炯炯,表情丰富。”有人读完基辛格的回忆录形容,他就像是周总理的一个“迷弟”,频频提及在对方身上感受到的“光明和温暖”。
48小时行程的最后一次会谈超过了预定时间,从上午8时一直延续到10时多,工作人员不断往会议室送进湿毛巾、咖啡和浓茶。等会议厅大门终于打开的时候,双方人员面带笑容走出来,4天后,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中美双方同时向外界发布了一个震动全世界的公告。
当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返回美国,尼克松乘车到专机边迎接的照片。 中新社 记者 贾国荣 摄这次秘密行程过后不久,他陪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招待宴会上,出现了北京烤鸭、西湖醋鱼、两吃大虾。
52年前,钓鱼台国宾馆的五孔桥见证了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52年后,那幅鲜花铺就、有山有水的卷轴上也有一座五孔桥,和当年的记忆遥相呼应,铭记了基辛格最后一次访华行程。
跨越半个世纪,他依然是中美友谊桥梁。
来处,追求与使命
成为“桥梁”,可能确实有一部分来自政治战略的“无心插柳”,但一定有他向往和平的使命追求。
1923年5月,基辛格出生于德国,母亲保拉·基辛格给他取名“海因茨”。出身犹太家庭的基辛格,在15岁那年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远赴美国。他的至少13名近亲,遭到了纳粹的屠杀。
基辛格很少谈论自己的童年,成为美国国务卿后,他曾和父母一同回到出生地,参加授予自己当地公民金奖的典礼。不过,基辛格拒绝了重游儿时故地的一系列活动,“我的那段记忆并不那么美好。”
德国莱比锡广场点燃蜡烛,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基辛格等出席仪式,许多德国民众也手持蜡烛参加纪念活动。尽管基辛格不愿承认这里给自己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但从旁观的角度而言,他不轻易信人的行事作风和一直追求秩序的政治理念,都能轻易从中找到原因。
初到美国,基辛格担心自己口音太重,一度不怎么讲话。然而取得成功的野心推动着他拥抱这片陌生的土地——应征入伍踏上二战德国战场、加入哈佛大学学习并留校执教。
在这位战略家看来,“有些人变成神话,不是因为他们知道些什么,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有些什么成就,而是因为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什么任务。”
196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担任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然而最终尼克松战胜洛克菲勒,并赢得大选。尼克松欣赏基辛格的外交才能,邀请他出任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次年1月,基辛格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白宫生涯”。
相比于基辛格一生中获得过的其他头衔,“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更为中国人熟悉。
基辛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中美乒乓外交”三十周年招待会时,为中国青年在乒乓球拍上签名。李刚 摄在中美关系不断变化的漫长岁月里,大洋彼岸的这些普通人对基辛格一直保持着亲切感。“秘密访华”当然是基辛格政治生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之外,他还做出过很多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政治动作。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与越南人黎德寿同获“诺贝尔和平奖”。在当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中,“最受敬佩的美国人”这一项下,基辛格排在首位,超过九成的人对他“有好感”。
同年9月,时年50岁的基辛格成为美国第54位国务卿。在就职仪式上,很多观礼人员被这段从难民到国务卿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保拉·基辛格却从头到尾笑容可掬,她大笑着解释:“亨利不许我哭。”
举家逃亡美国那一年,基辛格的名字由“海因茨”改成了“亨利”。在母亲的眼中,不论是35年前跟自己一起来到美国的儿子,还是如今在聚光灯下的儿子,“儿子就是儿子”。
棋局,对弈与共赢
朝野之上、评论声里,基辛格切换过不少身份与形象。但不变的是,他人生里总有一盘棋在那,弈中西,弈古今,求赢一个和平,赢一个未来。
“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它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而国际象棋的目标是全胜,目的是把对手彻底将死。”基辛格在《论中国》中,用棋来比喻中西方战略思想的差异。这本书出版于2011年,基辛格在其中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中国的过去与将来。
基辛格当地时间2015年1月29日在华盛顿出席国会听证会时阐述了他对中国崛起的看法。 中新社 记者 张蔚然 摄不论是哪种棋,博弈是其基本运行逻辑,这一点与国际政治不谋而合。对于“和平与稳定”的追求,贯穿了基辛格的整个政治生涯。而追根溯源,这样的理念似乎也源于他特别的成长历程。
在基辛格的棋盘之上,中美之间的对弈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题。“最初的模糊变得清晰时,巨大的谜团又显露出新的复杂因素。中美关系一向如此。”在《论中国》出版十周年序中,基辛格如此描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秘密访华”后的数十年里,基辛格曾100多次来到中国,身体力行推动中美之间实行积极的外交政策。每逢中美关系的重要纪念日,几乎都能看到基辛格的身影出现,即使步入高龄,他依然坚持长途飞行来华。
2008年,作为国际奥委会荣誉委员,基辛格带着孙子孙女一起来中国观看北京奥运会。参与开幕式后,他称赞这场开幕式“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真是太完美了。”
2008年8月9日下午,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基辛格,在家人陪伴下到场观看女篮比赛。 中新社 记者 任晨鸣 摄在北京期间,画家李延声为基辛格创作了一幅水墨画像。彼时已经85岁的基辛格满头银发,体态不似年轻时轻盈,但在标志性的黑框眼镜后面,他的一双眼睛依旧有神。
李延声回忆,基辛格翻阅了自己的作品画册后,最喜欢的一幅画叫做《犟》。这幅水墨画呈现的是放牛娃双手抓住两只牛角和牛角力,一人一牛互不相让,“都有一股犟劲”。
基辛格长期活跃于外交活动一线,使得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他在就任美国国务卿4年后,便已经退出政界。当然,他并未退出国际政治舞台。
“我是世界级人物。我不能像一般教授那样过日子。”基辛格曾如此对哈佛大学亨利·罗索夫斯基院长说。
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特别会议—对话:基辛格博士”环节,基辛格出席并发言。 中新社 记者 侯宇 摄10年前,基辛格参加一档脱口秀节目时,与主持人谈笑风生:“我的孙子能在国际象棋上打败我了,所以我已经不和他下棋了。”不知这是否是玩笑,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最近几年,已过95岁高龄的基辛格还在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基辛格的脚步,一直未停。
朋友,无远近、不会忘
100岁这一年,他的脚步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从1971年至今,基辛格访华已超百次,持续推动美中关系发展与交流。他不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访华的美国特使,也是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美国政界人士。
“中国是我交往最久、最为深入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朋友对我而言,意义非凡。”他曾如此说道。
1971年7月,他作为美国特使来到中国;2023年7月,来访时他特意强调,自己是作为中国的朋友而来。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于基辛格以“普通公民”身份访华,美方事先知情。
马修表示,他认为基辛格“是自己想去”中国的,“而不是代表美国政府”。他还说,美国国务院并不知道基辛格任何谈话计划。
当地时间2023年1月18日晚,美国中国总商会(CGCC)在纽约举行2023年中国农历新年晚宴。图为亨利·基辛格以视频方式致辞。 中新社 记者 王帆 摄2005年5月,他访华时提出想参观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连队,有人向他推荐了“杨根思连”。在连队听完介绍后,基辛格沉思良久,写下了留言:“愿中美两国永远不兵戎相见”。
“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这是他在《论中国》里的最后一句话。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
参考文献:
1.《基辛格传》沃尔特·艾萨克森著
2.《论中国》亨利·基辛格著
3.《百岁生日、访华百次......习主席与基辛格的午宴有哪些特殊布置?》央视新闻
4.《我参与接待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国新闻网
5.《百年瞬间丨基辛格秘密访华》共产党员网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