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

发布时间:2024-12-30 13:32:03 来源: sp20241230

原标题:做强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加快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区域化趋势显现。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我国需要针对区域化趋势构建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趋势下的中国角色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挑战增大,不确定性明显增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正改变以往低成本、高效率导向,转向以安全为导向,叠加地缘冲突因素,导致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大。某些大国更是以“去风险”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和排他性“小圈子”,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干扰。例如,2023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为2440亿美元,同比下降19.79%。

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的趋势增强。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并未改变。2008—2022年,全球新增区域自贸协定336项,是1948—2008年间签订生效的区域自贸协定数量的1.3倍,其中2020年以来累计生效72个;另一方面,区域内以高技术产品为重点的贸易占比持续提升。2008—2022年,亚洲区域内高技术制造品贸易额占比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美洲提升了2.5个百分点。为有效降低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各国仍将继续制定实施内向发展和“友岸外包”政策,由此使得制造业关键环节呈现区域化的明显趋势。

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趋势下的中国作用提升。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和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使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之一。例如,目前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占全球的1/5。据推算,中国的制造业生产每减少100亿美元,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就被拉低67亿美元;未来5年(2024—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尤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不仅将形成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市场,也将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调整提供重要动力。

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影响

世界经济重心正呈现向东移的趋势。例如,2000—2021年,按2015年不变价美元计算,亚洲地区GDP年均增长5.0%,是世界平均增速的1.8倍;占全球GDP总额的比重由25.3%提升至39.1%,超过欧洲与北美。从增量看,中国与东盟GDP增量占亚洲GDP增量的68.9%。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亚洲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制造中心。2021年,亚洲制造业增加值为8.5万亿美元,分别是北美、欧洲的3.1倍、2.6倍;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3%,分别高于北美、欧洲36.8个百分点、33.2个百分点。

东盟开始成为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主体。目前,中国与东盟逐渐形成了“东盟向中国出口初级品—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资本密集型)和中间品(技术密集型)—再将消费品(劳动密集型)出口给中国和第三国”的互利共赢的“区域循环”模式。2022年,我国与东盟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5.5%;其中,中间品进出口同比增长16.2%,占双边进出口总额的67%。此外,东盟在能源、矿产、农业等领域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加大在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将为提升中国产业安全稳定创造重要条件。

增强并优化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迫切性。世界银行发布的《下行的长期增长前景:趋势、期望和政策》提出,2022—2030年全球潜在GDP增长率均值预计为每年2.2%,将比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水平下降约1/3。作为劳动力丰富、发展空间巨大的经济体,东盟预计将在2028年前后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作为亚太地区的合作中心和核心单元,东盟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战略布局亚太的关键支点。未来几年时间,要尽快形成中国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布局的基本框架,在短期内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同时,主动塑造中长期分工协作新模式。

开放共建更有韧性的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

把向东盟主动开放作为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重大举措。这里说的主动开放,也是单边开放,是指:针对全部经济体或者特定经济体主动实施包括零关税在内的市场开放政策,而不要求经贸合作方同时实施对等的开放政策。面对未来3至5年的战略窗口期,迫切需要跳出现有“对等开放”的合作框架,对东盟主动扩大开放我国的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投资市场、劳务市场,降低东盟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门槛与承诺条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务实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进程。

中国向东盟主动开放的条件总体具备、风险总体可控。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持续位居全球第一;同时,中国的贸易结构不断升级,2022年出口产品中制成品比重超过95%。向东盟主动开放的风险总体可防可控。以稻米为例,按现有规模计算,即使东盟四个主要产稻国对中国稻米出口比重由目前的16.24%上升到50%,也仅占中国稻米总产量的3.27%。总体看,向东盟主动扩大开放利大于弊。

以稳定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为重点,务实推进向东盟的主动开放进程。这个进程以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重大突破为目标,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度与可持续为重点,以现有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与基础设施网络为依托,以分国别、分步骤推进为基本策略。例如,在货物贸易领域率先实施,并向服务贸易拓展;在陆域领域率先实施,并向海洋领域拓展;在经贸领域率先实施,并向社会领域拓展。

(作者:迟福林,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编:申佳平、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