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他们在平凡岗位书写时代华章

发布时间:2024-12-16 02:05:52 来源: sp20241216

近年来,一系列大国重器、一个个超级工程、一项项科技成就,背后都离不开技艺高超、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们默默付出、孜孜以求。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在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劳动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精工利器核铸“匠魂”

走进核理化院厂房,数十台大型设备并排而立,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中核集团首席技师张世军站在数控机床前,专注地注视着操控面板,一边思考一边调整制作参数。启动按钮被按下,机床飞快运转起来,张世军不时用冷冻液对原材料加工内腔进行喷射降温,几个来回下来,一个工艺精细的超薄壁零件就崭新“出炉”了。

工作中的张世军。受访者供图

核燃料是核工业的“粮食”,核燃料循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自参加工作起,张世军立足自身岗位,潜心苦练车削加工技术,负责专用装备薄壁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攻关。

面对只有不到一张A4纸的厚度的专用设备超薄壁筒类零件加工这一世界难题,张世军和他的团队经过反复计算和试验,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根据零件的结构和加工要点,创新设计了一种“热胀冷缩”的关键装夹方式,实现了超薄壁零件加工试制,保证了相关科研试验的顺利实施,推动实现了铀浓缩专用装备研制和工业化应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核电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才能掀起滔天巨浪。同样,一个人也只有融入团队才能成长。”张世军说。在岗三十余年,张世军传承核工业精神,一人带一群,先后培养出11名高级技师、38名技师,推动生产加工工艺技术诀窍和经验得到传承和发扬。

“匠者,平心做平凡之事,精工筑精品之魂”。三十五年如一日,张世军和他的团队在专用装备加工制作的海洋中默默探索和耕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助力我国核工业发展。

为水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编织“防护网”

走进三峡集团长江电力葛洲坝电厂电气维修部主任吕晓勇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葛洲坝电站3张电气主接线图,发电机组、变压器等重要设备的电气符号遍布其中。

“这可是我们电力生产的法宝啊,挂在这里既好看又实用。”吕晓勇介绍道。

吕晓勇在保护盘柜前检查二次回路接线情况。受访者供图

40多岁的吕晓勇,与水轮发电机组打交道28年,见证了我国水电事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而他也随之成长为继电保护行业的专家,202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荣誉不只属于我自己,也属于我们三峡人,这个荣誉是国家对‘为我中华,志建三峡’为核心的三峡精神的肯定。”吕晓勇说。

2002年,三峡电站第一批机组准备安装,急需各专业人才,吕晓勇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一名三峡工程建设者。“刚接手机组,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很多,我们经常在办公室里钻研问题,查资料、互相探讨,甚至请教专家,想办法把专业问题一个个解决掉。”吕晓勇说,“每解决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都让我们感到充实和满满的成就感。”

2017年,吕晓勇重回葛洲坝电厂工作。面对老旧设备改造,他再次找到了新目标,即用“高科技”打造安全生产“新引擎”,实现机组的100%自主可控。

2022年,在吕晓勇和团队的努力下,葛洲坝6号机组LCU(现地控制单元)改造后的顺利并网,标志着三峡集团首台(套)100%自主可控LCU成功投运,迈出了电厂设备和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一步。

在此基础上,2023年6月,他带领团队继续投身到葛洲坝电站2号机组的全机组自主可控更新改造中。历经9个月的攻关,实现了我国首台大型轴流转桨式水电机组全机组自主可控,从“大脑”芯片到上千个配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为水电站机组自主可控推广应用提供了模板。

创新路上的“急先锋”

5月1日,走进鞍钢矿业齐大山铁矿智能管控中心,只见一块硕大电子显示屏上清晰显示着采场全景,矿山繁忙工作景象映入眼帘,各种生产数据、设备信息在屏幕上不停闪动。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设备室首席工程师马连成正在依据屏幕信息分析采场各设备的运行效率,科学合理地调配设备工作任务。这是他第27次在岗位上度过“五一”劳动节。

工作中的马连成。受访者供图

“学海本无涯,唯勤是岸;青云岂有路,以志为梯。”这是马连成最喜欢的一句古训。参加工作以来,马连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5+2,白+黑”成为了常态化。

他从1998年开始研究布料小车定位系统,到2018年通过采用无载波技术实现了布料小车的精准定位,为企业直接创效200余万元;他制造出能够探测锰钢件的金属探测器,解决了齐大山铁矿选破和北破锰钢件过铁问题,大幅提升生产作业率,年创效达1000余万元;他研究胶带系统安全技术、控制技术,实现了胶带系统安全稳定顺行,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效益……

2021年,作为齐大山铁矿智慧采矿项目负责人,马连成将整体项目分解成18个子模块,绘成456个进度子项,细化工期和质量标准。同时,发挥马连成创新工作室技术优势,建设高效、绿色、智慧的矿山新生产管理体系,在同行业内实现了首创牙轮钻机“一托二”远程控制,打通了采矿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打造可复制智慧采矿项目。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齐大山铁矿成立了以马连成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马连成创新工作室共获得发明专利85项,专有技术37件,重大合理化建议48项,累计创新创效5000余万元。

晶莹世界中闪耀的“工匠精神”

1600℃的高温、日熔化量560吨/600吨/950吨三座窑炉,烈火熔岩,是他们没有硝烟的“战场”;原料、熔窑、锡槽、退火和冷端,500米长的生产线是他们日夜奋战的“阵地”;锋利如剑、薄如蝉翼,晶莹的玻璃是他们日复一日拼搏的“收获”……他们是“全国工人先锋号”耀华(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运行部。

浮法玻璃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耀华(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运行部担负着公司浮法玻璃生产任务。为满足汽车级特尺薄玻的自动取片的需求,他们配合动力设备部等相关部门,成立颜色线冷端问题攻关小组,电气工程师康分辉带领攻关小组负责线控调试工作。

30多个日夜,大家以现场为家,对辊道速度、掰边机运行、堆垛机抓取等诸多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根据玻璃排产计划,及时调整、优化线控参数,摸索出满足生产特尺玻璃的线控参数,为公司颜色汽车玻璃的优质稳产提供了保障。

熔锡退工序刘殿红、杨海波、田志刚,针对汽车玻璃对产品光学性能和缺陷等的高要求,他们昼夜轮换盯在现场,通过对熔窑能量曲线、燃烧器火焰、零号氧枪、料堆料型、双排鼓泡器气量、搅拌器等的调整以及对玻璃液流的控制,在950吨一窑双线主线上一次性成功生产1.6毫米、1.4毫米、1.3毫米等薄板玻璃。

(责编:郝帅、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