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听风”的心灵解语

发布时间:2024-12-28 06:22:10 来源: sp20241228

图①:郑州舰破浪前行。徐崇康摄

图①:郑州舰破浪前行。徐崇康 摄

图②:声呐兵进行技术研究。徐崇康摄

图②:声呐兵进行技术研究。徐崇康 摄

图③:声呐兵进行听音训练。徐崇康摄

图③:声呐兵进行听音训练。徐崇康 摄

初冬时节,东海某海域云飞浪卷、硝烟弥漫。水下一艘狡猾的潜艇隐蔽潜行,水面上一张“猎鲨”密网正悄然织起。

郑州舰上,声呐技师、三级军士长崔涛头戴耳麦,目不转睛盯着显控台上的回波图形,监听着水下的一举一动。各种频段的声波不断涌进崔涛的耳朵,他不时皱起眉头,轻滚鼠标截取可疑信号。

“报告,发现水下目标!”凭借过硬的本领,崔涛率先抓到目标。随即,郑州舰作战指挥室态势大屏上,出现了声呐战位推送的水下目标信息。

声呐兵担负着水下探测、反潜等任务,是舰艇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也被称为“水下听风者”。

近日,记者走近郑州舰声呐班,聆听一群声呐兵“水下听风”的青春故事。

“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声呐战位的意义,再久的等待都值得”

声呐兵的世界有多大?

在舰上,声呐兵的战位其实很小,小到只能挤下两人。自从当上声呐兵,他们的军旅生涯便与这个小小的战位密不可分。

战位虽小,但他们的世界很“大”。战舰所到之处,水下声音尽收耳中。

“水下的世界仿佛有一支管弦乐队在演奏。我们声呐兵要根据不同声调和音色分析出‘乐器’名称。”崔涛对记者说,水下是一个有着美妙旋律的世界。

有多美妙?带着期待,记者坐上台位。听了几分钟,记者就忍不住摘下了耳麦。嘈杂刺耳的声波冲击着耳膜,一个黑洞般的世界在脑海中浮现。

“刚开始我也听不下去,差点就不想干了!”中士付鹏成回忆,第一次听音训练,在枯燥、繁杂的噪声环境中,他压根找不到班长说的声音特征,内心几近崩溃。

直到一次海上训练,正在值更的付鹏成同时听出了海豚的鸣叫声、船只螺旋桨的颤动声和海底管道的涌动声。这些声音时而轻柔如丝,时而激越如瀑布,它们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礼物,让人沉醉于这神秘的深蓝之中。通过不断地比对和识别,他慢慢找到了探索声音的乐趣。

“水下世界的声音很丰富,但大多数都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潜艇’。”作为反潜部门的重要战位,声呐兵肩负着第一时间侦察预警“敌情”的任务。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次对能力的考验。

崔涛讲起自己的一段经历——在一次中外海上联演任务中,我方舰艇与外舰同台比拼,看谁能率先发现水下潜艇。

“敌人”在哪里、何时会出现,这些要素全然不知。耳机里的“万马奔腾”并未扰乱崔涛的思绪,他在成百上千组噪声信号中判别目标特征,不知不觉间,他的额头渗出一层汗珠。

突然,一段微弱的声音一闪而过,又消失无踪。“那规律的、干净的声音,太不寻常了!”崔涛瞬间绷紧神经——这很可能是一艘潜艇正在附近潜行。

捕捉到蛛丝马迹,崔涛定下心神沉稳操作,经过细致分析和判别,成功把目标揪了出来。

这次成功捕获目标,获得有关方面高度评价,“幕后功臣”崔涛荣立三等功。

“这次考验,坚定了我在声呐专业继续深耕的决心,也让我感到,作为新时代水兵,履职尽责做贡献的时候是最光荣的。”崔涛话语质朴。

如今,崔涛已经连续6年被评为支队声呐专业“首席军士”,是郑州舰官兵心目中首屈一指的技术大拿。在他倾心培养下,一批优秀声呐兵走上战位、走向深蓝。

听风解语,在声呐兵的世界里没有浪漫的色彩,那是使命之锚牢牢维系的沉潜与关注。

1999年出生的翁家欣是一名大学生士兵,通过听音测试选拔后来到声呐班。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捕捉到潜艇声音的那个时刻。”翁家欣说,前期长时间的反潜训练,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但当亲耳听到潜艇的声音、看到潜艇的波段,他瞬间一个激灵,全身汗毛竖起,那来自海底神秘而低沉的声音,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声呐战位的意义,再久的等待都值得。”翁家欣说。

“出海就是大考,稍有不慎便会出局,代价是我们承受不起的”

一名优秀声呐兵的养成,需要多久?

放在过去,答案可能是5~6年。但如今,“时不我待,练兵备战任务越来越繁重,倒逼我们成长提速。”声呐班班长朱海舟对记者说,班里一共6人,有一半以上在近两年的支队水声专业比武中拿到名次,其中包括刚入伍3年的翁家欣和付鹏成。

“这得益于班里定期开展的听音判型小比武,让我们基本功更扎实了。”翁家欣体会很深。

听音判型是声呐兵的基本功,也是声呐兵最难掌握的一项本领。由于水下目标的大小、形状、质地不同,对声波的吸收系数和反射系数也不相同,声呐兵需要大量的听力训练和学习记忆,才能在遇到特情时快速作出判断。

2021年,支队下发了一份听音资料库,帮助水声专业官兵进行听音判型训练。但很快,朱海舟发现,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出海就是大考,稍有不慎便会出局,代价是我们承受不起的,必须打牢基础,才能提升整体战斗力。”于是,依托听音库,朱海舟开始定期组织全员开展听音判型小比武。规则很简单,现场随机播放录音,班员依次回答,挺到最后的为胜利者。

规则简单,通关不易。朱海舟记得,第一次小比武,所有人都没能挺过3轮,很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慢慢地,他发现,班里学习氛围开始浓厚起来,有的同志开始主动加班做笔记,还有的同志吃饭时都在讨论专业问题……如今,不少人可以“一站到底”,听音成绩节节攀升。

由于声呐战位的重要性,郑州舰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对声呐兵的培养。

跟随郑州舰出海训练,记者发现,声呐战位和各战位之间的通联非常频繁。只要在值更状态,收到声呐战位值更人员的目标比对请求,各战位值更人员有问必答,毫不迟疑。

舰领导表示,声呐战位快速准确上报目标信息是影响指挥决策质效的重要环节。在训练中,他们发现,声呐班新同志在上报、比对、确认目标信息环节曾存在使用专业术语不精准、上报不流利、口播信息出错的现象,亟须改进。

于是,他们要求声呐兵在值更时,对所有能探测到的水下目标进行记录,并积极主动上报目标的方位、转速、航速等信息,随时跟各相关部门进行目标比对,一方面验证和锤炼判情能力,一方面锻炼各部门密切协同。

这一举措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大家上报目标信息越来越自信娴熟,失误率明显降低,这对声呐班的能力生成和保持起到很大作用。

练就“水下听风”硬功,学懂弄通声呐装备的使用和操作尤为重要。作为支队声呐专业尖子,崔涛主动帮带新人。除不定期组织声呐班全员理论授课,他还利用每周固定的装备检修保养时机,为班员们进行实装操作讲解和答疑解惑。

下士王海源,在班上成绩经常吊车尾。但在最近的一次出海训练中,面对真假两个目标,他根据运动轨迹率先作出准确判断,让人惊喜不已。

“这离不开崔班长的帮助。从装备结构到操作要点,从常见故障症状到排除故障方法,崔班长跟我们讲得很细,我也很受启发。他是我学习的榜样。”王海源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郑州舰还通过积极探索协同训练、装备互学、结对帮带等方式,推动声呐班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

声呐班亦不负众望。他们紧密协作,出色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在比武竞赛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前进,前进,亲爱的战友们,时刻准备上战场”

一个声呐班,能走多远?

自郑州舰入列以来,声呐班跟随郑州舰先后参加了国内外多项演习演练任务,足迹遍布各大洋。

航迹很远,但思维的“航迹”可以更远。崔涛带领声呐班,着眼舰艇编队搜攻潜、声呐装备效能发挥等专业课题进行研究攻关,并逐步取得突破。

声呐班的“高光时刻”,崔涛记忆犹新。

初冬的大海,白浪翻腾,雾气弥漫。郑州舰顶着寒潮一路劈波斩浪,参加海军组织的对抗性考核,围绕10余项高难科目进行专攻精练。

战舰锁海,声波激荡,对潜搜索攻击科目考核开始。经过数小时的搜索查证,搜潜编队依然毫无收获,这让参训的各舰声呐兵们一筹莫展。原来,模拟目标神不知鬼不觉地拉远了与编队的距离,同时关闭了一切不必要设备,以最大程度提升训练难度。

“常规方式无法发现目标,必须转换思路、转变方法……”郑州舰上,一场“头脑风暴”会正在激烈进行,经报舰指挥员同意,声呐职手们最终决定启用某型老装备。崔涛坦言,老装备设计定型较早,伴随着现如今潜艇加速更新换代,老装备的效能短板愈发明显,许多兄弟单位都减少了使用频率。

“熟练操纵装备的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刚入伍时,班长的这句话一直刻在崔涛脑海里,他也常常这样告诉班里的年轻战友。秉持着这一理念,全班从未放弃对老装备的研究使用,他们积极联系厂家院所,通过深研作用原理、装备构造,在实践中反复优化操作流程与技巧,探索出了不少新战法。

“发现水下可疑目标!”通过分析复盘,海上指挥所判定郑州舰首先发现目标。随后的侦搜中,崔涛带领全体班员,根据水文条件变化不断调整设备参数,灵活运用战法一次次探明目标踪迹,以100%正确率通过搜潜考核。参与考核的专家竖起大拇指:“没想到你们将老装备用出了新境界!”

那次任务以后,兄弟单位的声呐职手常常慕名而来学习取经,朱海舟毫无保留地与同行们共享研究成果,崔涛也多次受邀赴兄弟部队和厂家院所分享经验、讲授心得。一时间,郑州舰声呐班成了“明星班”。

“水面舰艇反潜是世界各国海军公认的难题,还有一个又一个难关等着我们去闯。”面对荣誉和肯定,声呐班这群年轻人都很坦然,他们深知手中执掌的装备,是舰艇水下的“耳目”,对于舰艇的作战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从不敢懈怠,而是不断挖掘装备潜能、创新战法训法。

夜幕降临,战斗警报再次响起。声呐班官兵迅速奔向战位,他们目光如炬,胸有成竹。一如郑州舰舰歌中唱的那样:“前进,前进,亲爱的战友们,时刻准备上战场……”(李倩、范恩达、沈扬)

(责编:彭晓玲、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