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 科技力量正在重塑未来教育格局

发布时间:2025-01-07 16:53:23 来源: sp20250107

  数字化赋能 教育更智慧

  数字技术聚合了分散的优质资源,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助力智慧教育驶入发展快车道……科技力量正在重塑未来教育格局。

  ◎本报记者 孙明源

  2023年堪称我国智慧教育的“收获之年”。去年9月,我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项目获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平台涵盖了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学段多种类型教育内容,服务上千万名教师和数亿名学生,实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多方参与的教研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互联网技术及数字化应用已全方位介入教育教学。智慧教育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

  加强智慧教育系统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长期关注教育和信息化两个主题。在他看来,智慧教育的内涵,绝不只是“上网课”这么简单。

  “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应深入推动教育理念、治理模式、教学手段与思维方式等的变革。”汪小帆说,这不是简单地把线下课程搬到线上,而是教育模式的变革以及线上线下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除教学外,加强教育管理、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教育公平都是数字化转型需要面对的问题。

  设备、系统、网络是支撑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设施,我国在这些方面已有雄厚的积累。但是,智慧教育的系统治理仍有改善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

  以高等教育为例,在缺乏系统治理的情况下,一所高校可能存在多个统计部门和业务平台、多种统计口径和数据接口,对接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以统计学生人数为例,由于采取方式不同,各部门给出的统计数字很可能不一致。对此,汪小帆曾提议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孤岛。这有利于实现教育数据、资源的共享,让数字技术真正为教育所用。

  从学校管理者到教师再到学生,每个人都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只有着力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培养师生数字思维,才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汪小帆说,他曾在高校信息化管理实践中将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数字化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范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驱动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模式变革。

  此外,东西部地区高校之间仍面临信息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同一城市的高校之间也存在这类问题。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东西部地区的教育数字化发展同样具有明显差异。汪小帆认为,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更加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要以更均衡、充分的数字技术作为支撑。

  技术与人才结合是关键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工作人员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学习。

  “学校管理者、教师等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汪小帆说,他曾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提议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考核,制定高校教职员工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同时,他建议出台较为详细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指导性建议方案”,探索在高校试点设立专职首席信息官。

  “两年来,提案提及的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汪小帆告诉记者。

  对教师而言,培训不只是“上网课”,而是要遵循教师职业发展的实践逻辑,满足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真实教学需求,及时精准地为教师匹配线上线下学习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指出,智慧教育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要求,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能力应与具体的教育场景相结合。

  庞丽娟建议,应搭建新一代智能化教师研修平台,把对教师的讲授式视频培训升级为实践改进性研修,开展嵌入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场景性研修。

  教师需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研修与改进。这要求新一代智能化教师研修平台围绕教师的学习、备课等核心业务,设置多模态数据智能全面采集、教育教学能力精准诊断分析以及个性化学习资源智能推荐等功能。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重塑高等教育,推动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研究范式的变革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技术支撑。”汪小帆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提出了《关于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提案》。提案提到,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针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案围绕“场景”和“人才队伍”两个关键词提出了建议:鼓励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丰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引导研发重点指向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要提升教师队伍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并让教师保持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批判性和选择性。

  近年来,我国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高度重视其中的伦理规范问题,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文件。

  上述提案也建议规范人工智能应用,加强风险监测机制建设,加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

  “我们应当在坚守底线、倡导合理使用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并通过学习培训提升我国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数字素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之路。”汪小帆说。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