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5:53:21 来源: sp20250111
【资政场】
脑机接口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和应用市场的前沿科技之一,它通过电极芯片来捕捉、收集人脑中的电信号,经计算或处理之后,能够在外部设备呈现人脑的意识内容,并能够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让人脑感知外部设备反馈的信息并驱动外部设备。自从人类在18世纪中叶知道大脑是人体思维的器官开始,科学家、医学家和哲学家在数百年间便没有停止过对大脑运行机理的探索。近年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已经上升到我国的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已将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列入应当强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脑科学领域的发展,将会带来哪些法律风险,又该如何应对,值得深入探讨。
脑机接口面临法律风险
由于脑机接口技术对于大脑信号的读取和反映,不再依赖常规的脊髓或外围神经肌肉组织系统,而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这对于人的思维形成、意思表达、决定作出、动作实现等方面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涉及使用者法律行为效力的问题。同时,脑机接口使用者也会面临医疗事故、产品责任、隐私与信息保护等多方面的风险。
具体而言,一方面,脑机接口使用者通过电脑设备对外界作出的意思表示,是否能够代表其真实意思?其基于外部设备反馈的信息而作出的决定,效力又如何?其违反了所缔结的合同,违约责任如何承担?使用者因为脑机接口的缺陷或者故障而实施了侵权行为,其责任又该如何承担?在“脑”“机”高度融合的情形下,使用者是否还具备自然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侵入式脑机接口在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极高的颅内手术,在实施脑机接口技术之前如何进行科技伦理审查?事后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使用者如何主张医疗损害责任?脑机接口可以搜集、存储人脑的信号,这必然涉及个人的隐私保护。当规模化应用后从事脑机接口的公司掌握了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又该如何保护和规范使用?如此等等都是脑机接口运用中面临的法律风险。
既有法律可为使用者权益保障提供支撑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人们得以深入大脑内部去探索意识的形成,将意识解码为脑电信号,并对其搜集、分析、解读、展示,进而通过外部设备来反馈和影响人的意识。这对于传统的、止步于大脑之外的哲学和法学无疑形成了新的挑战。但是科技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改变,从来都不会瞬间发生,而是润物无声、悄然降临。脑机接口也并不会短期内在社会上推广普及,而是通过逐个增多的实验者、使用者来逐步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在脑机接口技术运用的时代逐渐来临时,脑机接口技术使用者的数量从极少到缓慢增多,在相关科技尚未对当前法律制度所构建的人们的行为模式形成颠覆性改变之前,在应对脑机接口法律风险时,我们无须立刻大规模修改法律、制定大批新规则,而应当尽量适用既有的法律规则去解决问题。
首先是脑机接口使用者法律行为的效力问题。虽然使用者的意思可能是通过电脑屏幕显示、虚拟语音、外部设备的机械动作等形式表示出来,在意思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带有机器决策的因素,还可能出现技术缺陷、设备故障、黑客入侵等情况,但由于人脑的信号与技术系统所反馈和提供的信号互相交融,并最终以大脑发出的信号作出决定,其他人无法识别哪些是技术的作用、哪些是人脑的作用。因此,无论脑机接口使用者的意思表示是否受到机器决策和外部设备的影响,都应当直接认定为其自身的意思表示而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由于脑机接口的软硬件问题甚至黑客攻击等原因而导致机器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合自然人的真实意思,或者作出了对其不利的意思表示时,应当赋予表意人以撤销权,其在故障排除后有权撤销基于错误意思表示而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
其次,在运用脑机接口技术时,如果使用者在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下与他人缔结了合同,那么在符合合同有效要件的情况下,使用者缔结的合同当属有效,其违约后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是基于脑机接口软硬件问题或黑客入侵而造成的违约,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原理,此时仍然应当由脑机接口使用者向合同相对人承担违约责任,此后再依法另行解决与第三人(如脑机接口技术的产品生产者、技术提供者、黑客等)之间的纠纷。脑机接口使用者也应当对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承担侵权责任。因为脑机接口技术的运用是基于使用者的同意,服务于其自身利益,且该技术具有私密性和非显性,被侵权人难以识别和预料行为人是否属于脑机接口技术的使用者、基于何种原因而实施侵权行为,故应当由使用者对被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此后再根据其与技术、设备提供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去主张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对于脑机接口使用者的违法行为而产生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同样应当由其自身承担。
新技术带来的法律问题可在发展中探索解决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下,脑机接口不会影响自然人的主体性地位。有人担忧未来脑机接口技术进一步发展之后,人脑与系统高度融合,出现人机合一的“赛博脑”,人的大脑和肢体高度依赖芯片、算法和机器装置。那时,确实可能出现系统控制人脑的情形,进而影响自然人的主体性。法律可以预见但不能调整未来,在目前可以预见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脑机接口技术尚无法达到如此高度。法律上的难题经由科技的进步,或许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方案。在未来的科技水平下,对脑机接口技术实施人体改造需要设置何种前置性条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对改造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如何公示和查询主体的身份、如何在技术上实现损害发生的预防、如何对受害人进行有效救济等,必然会有超越当前技术手段局限下的法律解决方案。
就脑机接口使用者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而言,即便是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当前由民法典、单行法、部门规章而建立起的多层次法律规范体系,经解释适用后也足以提供相关制度供给。例如,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科技伦理审查规则、医疗损害责任规则、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数据处理与流通规则、产品责任规则、消费者权益保障规则等,均可为解决脑机接口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纠纷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光明日报 作者:孟强,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