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正在破坏全球珊瑚礁

发布时间:2024-11-05 13:56:58 来源: sp20241105

  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珊瑚礁白化现象正变得愈加频繁和严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国际珊瑚礁倡议”组织近期发表联合声明说,目前全球正经历有记录以来第四次全球珊瑚礁白化事件,也是10年来的第二次。

  声明说,历史上曾记录到3次全球珊瑚礁白化事件,分别为1998年、2010年以及2014年至2017年。自2023年初以来,已有超过53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了珊瑚礁白化现象,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今年4月,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发布报告说,大堡礁正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大规模白化事件。整体珊瑚礁群的3/4出现了白化迹象,近40%的珊瑚礁出现了高度或极度白化。

  “从2023年2月到2024年4月,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每个主要海洋盆地都记录了严重的珊瑚礁白化现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珊瑚礁观察组织协调员德里克·曼泽洛说。

  珊瑚礁白化是珊瑚受环境压力影响,失去体内共生的藻类或藻类失去色素而导致珊瑚颜色消失的一种生态现象。珊瑚白化后未必会死亡,如果导致白化的压力减少,珊瑚有望恢复颜色。

  研究认为,引起珊瑚白化的原因包括海水温度异常、紫外线辐射、风暴、污染、细菌或病毒感染等,但大规模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水长时间异常高温。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玛蒂尔德·戈德弗罗伊德介绍,当海水温度较长时间高于正常温度时,珊瑚开始遭受热应激。高温破坏了珊瑚和生活在珊瑚组织中的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随后,藻类会产生对其自身和珊瑚都有害的分子。作为回应,珊瑚会驱逐它们的共生伙伴,以将损害降到最低。尽管这在短时间内对珊瑚细胞有利,但长远来看却有害,因为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满足了珊瑚90%的能量需求。藻类还赋予珊瑚颜色,失去这些藻类后,珊瑚组织会变得透明,白色骨架随之显露,珊瑚就出现“白化”。

  戈德弗罗伊德说,如果环境温度相对较快地恢复正常,珊瑚可以重建它们的共生体,并在白化中存活下来;反之,珊瑚可能无法恢复并死亡。

  “随着全球海洋持续变暖,珊瑚白化正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曼泽洛说,当这些事件足够严重或持续时间足够长时,它们可能导致珊瑚死亡,从而伤害依赖珊瑚礁为生的人们。

  大堡礁近8年来已发生5次大规模白化事件。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海洋生物学专家特里·休斯警告,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使大堡礁更难在不同白化事件之间恢复过来。

  珊瑚由无数微小的珊瑚虫聚集形成。研究显示,海洋温度升高还会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快速繁殖,增加珊瑚虫及其共生藻类的患病风险。例如,美国赖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海洋温度升高会加剧珊瑚虫群体中的病毒暴发,导致珊瑚虫的共生藻类死亡、珊瑚礁遭到破坏。

  珊瑚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渔业、旅游业等发展也息息相关。戈德弗罗伊德说,全球变暖的程度和速度对全球珊瑚礁的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预计70%至90%的珊瑚礁会消失;如果在2050年前上升2摄氏度,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珊瑚礁都将死亡。不过,变暖的速度如果较为缓慢,可为珊瑚带来适应变化的机会。因此,若能设法限制变暖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部分珊瑚礁仍有望存留下来。

  (据新华社电)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