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樊生华:“守艺”更要“弄潮”

发布时间:2025-01-08 11:11:42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网 杭州3月1日电 题: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樊生华:“守艺”更要“弄潮”

  作者 张斌 童笑雨

  与茶饮品牌合作、入圈直播带货、在抖音推销西湖龙井……手工炒茶50多年,全国人大代表樊生华觉得自己“潮”了一把。

  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在浙江杭州的小茶村里,他见证了西湖龙井茶产业的变迁。作为“老茶人”,日前,樊生华接受 中新社 采访时表示,西湖龙井要走“新老交替”之路,即在“守艺”的基础上“弄潮”、创新。

樊生华展示手工炒茶技艺。受访者供图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22年,西湖龙井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4岁学炒茶,20岁正式“出道”的樊生华与西湖龙井打了一辈子交道,在2023年获得由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颁发的“西湖龙井茶50年功勋奖”。

  2024年春茶采摘还未开始,樊生华手工炒制的西湖龙井早已预订一空。有人奔的是“非遗传承人”这个名,也有人是为了手工炒制的西湖龙井茶香。

  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天下。樊生华回忆,小时候家家户户一口锅,全手工炒茶是必备技能。20年前机器制茶兴起,时至今日,手工制茶被逐渐取代。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樊生华伸出了他的手:手指关节粗大,手掌挤满了老茧。在炒茶季,在200度的锅里翻腾后,这双手会更黑,更粗糙,甚至会起水泡,好比练了铁砂掌。

樊生华的手掌挤满了老茧。贺勋毅摄

  茶叶的品质,就在这双手上见真章。

  整个春茶季,从第一波到最后一波鲜叶,樊生华要根据天气和鲜叶情况,使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做茶,这是机器无法做到的。手工炒制的茶,口感也不一样。他打了个比方,好比做菜时有没有加高汤。加了高汤则味道鲜美,不加则寡淡,手工炒茶是前者。

  他认为,纵然机器制茶能保持标准的口味和质量,可以节省时间和大量劳动力,但传统的西湖龙井制作技艺仍不能抛弃。作为非遗传承人,更是要“守艺”。

  这些年来,樊生华“逆时代”而行,与茶农签约,收购茶农青叶,同时组建了手工炒茶团队,由自己专业的炒茶师手工制茶。说是炒茶师,樊生华也把他们当“编外”徒弟看待,无偿将制茶技艺倾囊相授。“有年轻人来学艺是我最开心的事。只要他们肯学、能吃苦,我就愿意毫无保留去教。”

樊生华传授炒茶技艺。贺勋毅摄

  令他欣慰的是,如今的茶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了手工炒茶的重要性,当地政府也每年举办大量培训活动,开展高级炒茶技师和炒茶技师考核评定,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手工炒茶队伍。樊生华更是通过在职业学校讲课、给茶农培训授课等方式,分享传授独家经验心得。

  “我们应当持续打响手工炒茶的品牌,加强手工炒茶宣传力度迫在眉睫。”他建议,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帮助恢复手工制茶,鼓励企业接收年轻人,培养新生代手工制茶人才,把茶的技艺传承好,提升西湖龙井的品质,带来经济效益,如此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守”艺人成长,樊生华还有更大的“野心”:让西湖龙井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在不同社交媒体上开了账号。其中一个短视频账号开启没多久,已拥有1.5万名粉丝,他觉得自己在“赶潮流”。分享的视频,内容大部分是炒茶的,也有科普茶叶知识、茶叶采摘技巧的,甚至还带着网友巡山,分享茶农日常。

  视频评论下,也有网友不解:“有了机器制茶为什么还坚持手工炒茶”“采一把就好,一叶一心标准太高,麻烦”。面对这些疑问,樊生华都会耐心回答,他想把西湖龙井宣传好。“西湖龙井是我们杭州世代相传的味道,必须充分重视,把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如今,他还成立了工作室,除了自己这个“60后”,团队成员都是年轻人,他们之中有搞直播、做电商的,有专门负责宣传推广的,还有负责商务洽谈的。过段时间,与某茶饮品牌合作的西湖龙井奶茶将上线,樊生华觉得,西湖龙井离年轻人更近了一步。(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