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名人的家,寻找“凝聚人心”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4-12-25 23:08:13 来源: sp20241225

  今年暑期,博物馆成了文旅圈的“顶流”。根据某旅游平台最新数据,国内暑期博物馆的门票预订量超过主题乐园,在所有景区类型中排行最受欢迎第一位。“泼天的流量”来了,文博机构如何接住?近日,《中国新闻》报走进北京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下称“北京鲁迅博物馆”),采访相关从业者及研究统一战线文化的专家学者,听他们分享名人故居中隐藏了哪些“凝聚人心”的密码,以及如何在“小而美”的展陈空间里引发观众“大而深”的情感共鸣。

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厅内一角。 宋珂欣 摄

  在“鲁迅家”坐坐 回望“民族魂”

  “老板,我要一个鲁迅的‘不干了’。”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在馆内的“鲁迅书店”里,一名游客正在选购文创冰箱贴。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剧中鲁迅一手叉腰、一手扶着木牌,木牌上书“不干了”3个大字,这一幕成了网上流行的表情包,也成了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

  其实,在《觉醒年代》开播前,北京鲁迅博物馆已经让鲁迅多次“上热搜”:2017年,该馆上线了鲁迅著作全编在线检索系统,2019年,该系统在网上爆红,无数网友为验证“鲁迅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而一度“挤爆”系统;2020年,北京鲁迅博物馆试水直播,讲解员引领网友“来鲁迅家里坐坐”,网友们却不满足于“云看展”,反过来催促直播间小姐姐:“怎么还不开始卖货呀?”

  “卖文创、直播带货其实不是重点,我们算的是文化账。文创产品是‘带回家的文化’,是社会教育的延伸。”北京鲁迅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研究员刘晴介绍说,“我馆有7万多件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00件(套)。除了保存和研究,我们也要立足于这些藏品,做好文化传播。”

  据介绍,北京鲁迅博物馆近年来举办了类型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跟社区合作推出学习鲁迅精神的免费网课,与北京师范大学扶贫中心合作将展览送至对口帮扶学校,暑期邀请港澳台学生来馆内实习等。“鲁迅说过,‘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文艺来沟通’。这正是今天我们文博机构要做的事情,用文化、用情感来打破隔膜,连结你我。”刘晴说。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展陈里,观众能看到鲁迅病中写的文章《这也是生活》里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刘晴说:“这是他的初心。观众在回望‘民族魂’时看到这句话,会觉得与鲁迅更加亲近,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情感。”

  从《守常先生》看李大钊的家风

  坐落于文华胡同的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在故乡河北省乐亭县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我们以‘家’为特点,展现李大钊的家庭生活和他以家为基地展开的革命工作,在细节中体现李大钊简朴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品质。”北京李大钊故居执行馆长刘洋介绍道。2023年10月,北京李大钊故居推出沉浸式导览讲解《守常先生》,工作人员扮演李大钊及其家人、同事和学生,演绎李大钊在此生活四年间(1920年至1924年)发生的情景片段,并恰到好处地将《故居原状陈列展》与《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这两个常设展串联起来。

  “观众原本只能通过静态的展陈去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活状态,而这种‘以演代讲’的沉浸式导览讲解能够让观众对人物、故事的印象更深刻。”在刘洋看来,从“家”的角度看李大钊,可以让观众感觉更亲近,人物也更显丰满。“作为故居,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把李大钊先生的家事、家风,通过真实的环境去展现,让观众更有沉浸感。”

  北京李大钊故居多年来向市内多所学校提供展览及讲解。“故居场地有限,但我们可以把展览‘送出去’,免费布展,免费讲解,开设讲座,扩大我们的服务范围。”刘洋透露,故居目前正在打造“百年百场”巡展,希望到2027年——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100周年之际,在5年时间内完成100场巡展。

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的北京李大钊故居。 程小路 摄

  在细节里看历史

  《守常先生》虽是演绎形式,却非常注重细节。刘洋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大纲源于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讲解词内容严格遵从史料,即使作艺术呈现也必须合情合理。

  比如,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教授期间,加上稿费等,每月收入最多时将近300块大洋,但他将其中大部分都用作党的活动经费、资助学生,导致家中并不宽裕。“孩子的衣服也许旧了,也许有补丁,但是不能破、不能脏。即使拮据,他们也是北大教授的孩子,服装设计要贴合人物身份。再比如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要体现她对李大钊的支持,以及夫妻的恩爱。”刘洋说,“至于李大钊,除了要体现知识分子的书生气,要呈现他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热血和激情,还要把握人物的年龄呈现,他当时才30多岁,肯定不能演成老气横秋的模样。”

  北京鲁迅博物馆则通过挖掘文史资料中的细节,展现历史名人的精神气节。刘晴举例说,鲁迅与成仿吾曾有过一番文学“论战”,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两人逐渐建立了革命友谊。1933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况危急,时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成仿吾在突围之后前往上海,想要联系中共中央,但彼时中共中央已从上海撤离,为重新搭建联系渠道,成仿吾联系到鲁迅。恰好鲁迅至交瞿秋白即将离沪,鲁迅就此为成仿吾接上了与党组织的联系。1934年,成仿吾前往瑞金,向中共中央汇报鄂豫皖根据地的情况,同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成为这支最早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中的一员。

  成仿吾与鲁迅在上海的这次会面以及关系的转变,被许广平写进回忆文章里:“成仿吾同志和鲁迅有过文字之争,这是谁都知道的。但由于革命目标、思想、政见的一致,他们之间的争论终于统一了起来。”

  “从鲁迅和成仿吾从论战走向联合的经历,能看出文人之间志同道合的交往。”刘晴说,“而且,如果思考一下为什么鲁迅跟共产党人建立了这样的关系,就能看出鲁迅对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态度。鲁迅说,他对于‘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

  做减法也做加法

  与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不同,名人故居类型的纪念馆、博物馆多以名人生活过的地方为展出场所,进行文物展示,展出空间相对有限。如何在一个人的“小家”里尽可能多地给观众带来信息增量?

  刘洋介绍,北京李大钊故居曾经把图文资料以照片形式挂在房间内,但真实历史中,李大钊家里并没有摆放这么多照片。“原状陈列展”布展时,需要“修旧如旧,靠近原貌”。这样一来,不符合史料记载的物品需要撤下,小小四合院里,能向参观者展示图片的空间所剩无几。

  为此,李大钊故居既做加法也做减法——原先照片旁的讲解词转为二维码,参观者扫码可听语音导览,不仅省出空间,同时信息量也增加了。故居里的每一个房间都配有对应的解说,顺着观众在馆内游览的足迹,故居里发生过的故事徐徐展开。

  “做减法”的需求不仅来自有限的展陈空间,也来自文物保存的时间。刘晴说,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馆藏文献很多,纸本文物对温度、湿度都有要求,书页老旧变黄、虫蛀等隐患,给文物保管带来挑战。而数字技术的应用,让脆弱的纸本文物重新“在场”。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记者看到颇具现代特色的《新青年》杂志——仿照原刊设计的一块数字阅读屏,轻触屏幕即可读到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新诗、杂文等。

  在李大钊故居也有这样的数字屏,参观者可以通过它查询李大钊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成果,看到当年的报刊中对工人罢工运动的报道。

  “做加法”则不仅是馆内实际情况的要求,也是文博工作者的追求——馆里不应只是陈列文物,更应该传达出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和名人精神,让观众有所收获。

  为了更好地触达观众,这些名人故居做出了诸多努力:打印纪念票根、制作专属收藏卡和纪念牌、设计拍照打卡点、在社交媒体上直播……这些尝试都取得了成效,越来越多名人故居被年轻人加入了“Citywalk”的地图。

北京鲁迅博物馆里的电子屏。 宋珂欣 摄

  文化地标的力量

  在研究统战文化的学者眼中,李大钊、鲁迅等名人故居是传递统战名人思想、普及革命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李大钊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探索而不懈努力,宋庆龄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斗争,鲁迅为改变国民精神而呐喊……这些名人居住过的地方,是首都统战文化教育的宝贵财富。”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刘玲举例道。

  刘玲现为民盟北京市委会委员、民盟大兴区工委副主委、民盟北京印刷学院支部主委。2023年,她开展了一项“北京统战名人故居活化保护”调查。在她看来,如今人们参观名人故居时“不再局限于没有人、没有生活气息的历史建筑,他们更想看到其中的人文和情怀”,因此需要开创新的保护和利用方式。

  以文创产品为例,刘玲认为,其作为文化的显性符号,可以在设计上体现统战文化的地方属性以及统战名人的人文特点,经由“叙事设计”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发现代人的情感共鸣。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中华文化学院)编著的《观居忆故人:追忆北京名人故居中的同心往事》一书梳理了北京多家名人故居、纪念馆中蕴含的统战事迹。书中,北京社会主义学院讲师李素军写到位于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故居中蕴含的“同心历程”: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宁可自绝后路,也绝不为敌献艺”(丰子恺语)。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回到北京,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国为民的艺术事业中。而且,梅兰芳在此居住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们关注这些名人的艺术成就、爱国气节、为国为民的精神,也关注他们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历程。”李素军说,“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大团结大联合,需要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活化文博资源,讲好名人故居里的统战故事,既是文物生命力的展现,也是社会价值引导的要求。”

  在刘玲看来,发掘统战名人故居内涵和历史故事,将其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标,是活化文博资源的途径之一。“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许多统战人士都曾在北京居住,他们的故居已成为北京别具特色的本土风情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京的名人故居,参观者能看到鲁迅种下的白丁香,写过的京味小吃、盖碗茶;也能看到李大钊革命事业发展的红色足迹。这些感知,形塑着文学里的北京,也传递着前辈的智慧与精神。李素军说:“统战名人故居作为文化地标,既是一座城市历史风貌的具象展示,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价值导向,彰显了这座城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发展动力。”(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程小路 宋珂欣 报道)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