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2:08:01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网 陕西榆林10月24日电 (杨英琦 王丽莎)“原来家里养80只羊都忙不过来,现在养了300多只羊,反而觉得更轻松了。”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白城台村村民刘玉武告诉记者,自参与政府组织的白绒山羊提质增效项目后,他切身感受到了当地发展“伙场经济”带来的生活转变。
何为“伙场”?“伙场”也称“伙场盘子”,是榆林市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村民对房前屋后空闲地的俗称。因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村民在伙场内随意放牧、乱堆杂物,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区不分,伙场不大,却是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
图为刘玉武家门口的羊圈。杨英琦 摄2022年,巴拉素镇通过“打开围栏网子、拆除废弃房子、收回伙场盘子、摊好伙场份子,建好饲草棚子”五条路径,探索形成“伙场经济”发展模式,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小伙场”,将“方寸闲地”变为“增收宝地”,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我家的羊由从前的土法养殖,已经转变为机械化养殖,省了不少力气。”刘玉武的羊圈就在家门口。整洁、结实的大棚内分有数个隔间用作羊舍,正对面不过五米远则是囤放草料的库房。“内部改造的同时,养殖场外也由政府组织安装路灯、修建柏油马路,随着进出的道路升级,我们的日子也跟着‘升级’了。”
巴拉素镇纪委书记张龙介绍,刘玉武家的“伙场”改变并非个例。如今,当地已利用腾退出来的“伙场”空地种植牧草,发展蔬菜、西瓜、葡萄等特色产业,形成“一伙场一产业”,并大力推广“共享圈舍”“共享草棚”模式,集约化发展肉牛、生猪等优势养殖业,建设为“致富伙场”。此外,“拆、建、改”并举建设“干净伙场”;全域植绿建设“生态伙场”;打造文化院墙建设“文化伙场”;通过制定“伙场公约”促村民自治,从而建设“和谐伙场”……五类“伙场”也为发展乡村振兴新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榆林还聚焦便民服务建设“兴农驿站”。当地规划建设了2个中心驿站和公路沿线村组的数个节点驿站,既有效解决了公路沿线村民随意摆摊设点兜售农产品带来的脏乱差问题和安全隐患,也打通村民发展“伙场经济”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农特产品的快速集散和高效流通,建立起了“伙场”、驿站、市场三级农产品产购销物流体系。
“伙场+种养”“伙场+采摘”“庭院+康养”“庭院+民宿”……近年来,榆林聚焦因地制宜,探索宜居、宜业、宜游“三条路径”,实现了从“方寸地”到“增收园”、从“小业态”到“大产业”等转变,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