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大学为4万余中小学生开了特殊一课

发布时间:2024-11-27 15:50:50 来源: sp20241127

  按需求“点单” 凭兴趣“蹭课”

  这所大学为4万余中小学生开了特殊一课

  钻井突发井喷,受伤的主人公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当“搅拌机”……在西南石油大学举行的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特别演出中,舞台上这“纵身一跃”的画面,让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初二学生修艺珈紧张得捂住了双眼。

  这场由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编排的话剧名为《地质师》,修艺珈和她的同学们应邀到现场观看。在当天的日记中,修艺珈给“铁人”写了一封信:“亲爱的铁人爷爷,您是铁骨硬汉,我长大后要做像您一样为祖国献石油的大英雄……”

  在沉浸式的观演体验中,石油精神在这群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学生心里烙下了印记。

  这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课。2023年秋季学期,成都市新都区多所中小学校的思政课都是在西南石油大学校园里进行的。同学们“云端”参观“铁人王进喜展览馆”,听大学生哥哥姐姐讲述求学故事,还走进了大学名师的课堂。

  这一切的起点,是2018年成立的环西南石油大学基础教育联盟。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张烈辉说,学校借助“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发挥在石油领域的学科专长,与周边中小学校携手,开展贯通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西南石油大学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之路。

  大中小学校教师联手“磨”出了30多门选修课

  天籁般的歌声从新都一中高一21班教室飘出,教室里正在播放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演出的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同学们,这首‘出圈’作品是由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的一名彝族女孩参与演唱的,三河村以前是大凉山腹地的深度贫困村。”授课教师边说边拿出两张三河村今昔对比照,“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学生们仔细观察两张照片,老师循循善诱:“我们先来讲个西南石油大学驻村干部李凯的故事……”

  今年秋季学期刚开学,在新都一中的一堂形势与政策课上,获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的西南石油大学青年教师张莉以《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题带来了开学第一课。

  下课前,张莉给同学们送上“彩蛋”——李凯本人以视频方式“现身”课堂。在课堂上,李凯向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新都一中的同学们怀抱梦想、脚踏实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从那天起,高中生陈朋宣就把高考志愿锁定在了环境学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理念成了这名年轻人的求学目标。他在课堂发言中表示:“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后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包括张莉在内的高校教师们在中学开设的思政课颇受欢迎。张莉的诀窍是:把同样的课讲出不同的“味道”。“同一门课,高中生和大学生品出来的味道不一样,有感染力的故事是打动中学生的重要方式。”

  要让学生品出真理的“甜”,西南石油大学“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和新都一中教师“协同作战”——对比校地10年发展史、讲述学校驻村干部事迹、挖掘能源勘探励志故事等,老师们集中备课、磨课,为同学们带去“能源那些事儿”“‘一带一路’探秘”等主题课程。

  高水平思政专家的入驻,也让更多中小学有底气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库,20多名思政教授、名师走入中学课堂,面向周边10余所中学近万名学生开展调研,为中学思政课量身打造了10余套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史类”思政课、“国家安全概论”等大学课程体系基础上,把《国学智慧》《孙子兵法与应用》《石油文化》《初识人工智能》等30多门高校选修课资源带到中小学课堂。丰富的课程资源让中小学生可以同大学生一样,既能按需求“点单”选课,也可凭兴趣“蹭课”。

  大学校园成了中小学生的思政课堂

  “钻头不到,油气不冒。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钻头,却是石油装备领域的‘小巨人’。它不仅见证学校的发展,也见证了我国石油工业的沧桑巨变……”站在一座上了年头的三牙轮钻头陈列柜前,我国牙轮钻头研究奠基人、西南石油大学退休老专家马德坤教授,向新都区谕亭小学的同学们回忆起50年前的经历。

  当年马德坤和同事们苦心钻研钻头技术,打破国外技术的封锁,更是在金刚石钻头技术领域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研发设计的钻头也远销国外。

  眼前老钻头所承载的新中国石油工业自立自强的历史细节,让四年级学生宋俪莞深受触动。这名小学生为国家科技的进步感到自豪,也因此受到激励:今后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一辈人的努力,让世界对中国人更刮目相看。

  学生的现场反馈让活动组织者、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林莉教授意识到,这样的实践太有必要了。“孩子们是理解得了历史的,打破教室的围墙,把思政课搬到现场,学习起来会更聚焦、更生动。”

  看完话剧《地质师》后,有的小观众脸上挂着两行泪痕,有的散场时仍握着小拳头。这部话剧的导演、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婷敏锐地捕捉到了小学生的临场反应,就在演出结束后的现场,她抛出问题:“面对井喷和泥浆池,我们本能的反应会是害怕,王进喜为啥不怕?”

  “他有信念。”

  “什么信念?”

  “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信念。”“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在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中,初中生们更真切地理解了那段历史,也感悟到了石油精神的内涵。

  到校史馆了解艰苦卓绝的石油勘采史,走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地下试验场,进入虚拟仿真实验室感受钻井仿真技术研发进展,通过VR形式体验红色文化数字资源……每学期,新都区中小学校的同学们都会在西南石油大学研学导师团的带领下开启能源文化研学之旅。

  如今,西南石油大学已接待4万余名中小学生来校研学。从坐落在校园里的全球唯一石油天然气钻采实习实训系统,到陈列在校史馆的“镇馆之宝”三牙轮钻头,再到校内的标志性景观石油魂雕像……占地2300余亩的西南石油大学校园里,20余处能源文化景观标志物都成了中小学户外思政课的现场教学点,也成了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梦想的起源地。

  “上新”课后服务,提升“第二课堂”含金量

  “地下的岩石像茧,油气像蛹,岩石与油气紧紧相依,上演了一幕幕爱恨情仇的故事。”“地下油气能乖乖沿着井涌出地面吗?”

  这个学期伊始,西南石油大学油气专家张烈辉教授为中学生开了一场主题为“走进石油 科技报国”的科普讲座。有趣易懂的讲述让台下300多名中学生沉浸在能源世界里,好奇心、求知欲、能源报国的志向也在孩子们心里扎下了根。

  “作者亲自出场讲,不懂的我们当面问,有兴趣的还可以在讲座后继续聊。”初中生杨罗芷熙扬了扬手中的《油气简史》说,“长大后我也要当科学家。”

  目前,西南石油大学已为新都区16所中小学校开展了200余场课程讲座。

  每周二下午是西南石油大学理学院教授李春泉专门预留给中学生的“第二课堂”时间。3年前,他在新都一中挂牌成立“李春泉博士工作站”,给感兴趣的中学生讲解极限、导数、微积分等,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素养,拓展学习视野。

  6年的中学上课经历让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贾春生对指导中学生颇有心得。他指导过的中学生里,已有不少独立撰写英文论文,并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今年,他辅导的学生卢杨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像这样由高校教授、专家现场授课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新都区中小学已是常态。

  环西南石油大学基础教育联盟成立至今,西南石油大学联合新都区16所中小学校设立了10余个“第二课堂”创新社团。大学教师、研究生当指导教师,还开设了石油生成记、太阳能电池应用DIY、魔法化学等40门参观类、体验类、实践类模块课程供学生选择。

  受益于中学时对大学课程、社团的“超前”体验,毕业于新都一中的黄智超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后,很快找到了兴趣发力点。“我刚进校就报名参加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师兄们一起开展清洁能源低碳项目转化实践。”

  这样的成长是双向的。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彝族小伙阿尔阿合多次到中小学开展支教辅导。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西昌学院担任辅导员。他说:“大学期间的思政辅导经历,让我坚定了到基层教育系统奉献青春的信念。”

  西南石油大学校长郭建春说,西南石油大学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了起来,通过这堂大课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地方发展。

  谢娜 肖知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