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准确把握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4-12-24 06:22:24 来源: sp20241224

  【光明论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我们要坚定自信,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为我们正确认识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准确把握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提供了科学指引。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持续回升向好,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不过也要看到,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然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国内外诸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金融强国,对于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改革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改进,金融事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深化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八个坚持”,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精辟概括,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其中体现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在新的形势下,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金融才能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通过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也为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重要的契合点和发力点。

  不论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稳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守住风险底线是确保金融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是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重点领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尤其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规范金融市场发行和交易行为,合理引导预期,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关键在于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明确责任,加强协作配合,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在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实现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稳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近年来,从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到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核心议程,我国深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要以制度型开放作为重点,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规则标准制定。同时,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稳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党中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才能确保金融工作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踏上新的奋斗征程,我们要主动作为、善作善成,全力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作者:陈雨,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理论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