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5:12:33 来源: sp20241123
图①:仙金在展示茶艺。 丁志雄摄 图②:刘玉荣在查看种子质量。 路海东摄 图③:曹雯乐在制作鱼皮工艺品。 李 伟摄
近年来,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推进,各地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名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青年人,了解他们扎根一线、奋力拼搏的动人故事。
——编 者
保护:让古老梯田焕发勃勃生机
冬日,太行山的阵阵寒气挡不住生产的火热。走进位于河北邯郸涉县王金庄村的小米加工厂,轰鸣的小型碾米机吞进土黄色的谷子,吐出金黄色的小米。分装、封口、装盒……村民王虎林和5名工人忙得热火朝天。
200平方米的厂房内,一边是机器,一边是快递发货仓。“得把这些预售订单给客户赶紧兑现了,然后还得启动‘梯田春耕计划’嘞!”王虎林说。
涉县境内重峦叠嶂、沟壑交织。数百年来,当地百姓凿石垒堰、覆土造田,创造了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2022年,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生于1986年的王虎林,从2015年起就在家乡尝试做电商,同时向外推介家乡的梯田。然而近几年,他发现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一部分梯田存在弃耕的情况。
“我们村祖祖辈辈靠梯田生活,我也是吃梯田产的粮食长大,看着有梯田弃耕,很心疼。”王虎林说。2021年,他成立了涉县胖驴儿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在2023年正式发起了“梯田春耕计划”,联合村民力量,共同推动梯田的保护利用。
对于王虎林而言,要让已经弃耕的梯田“复活”并不容易。“这前后要做大量的工作。先得除掉荒草,然后犁地,有的梯田的石块需要重新垒砌,上山下地的道路需要清理,都需要劳动力。”王虎林说。
2023年,合作社新耕种梯田200多亩。为了耕种好梯田,王虎林绞尽脑汁搞创新。他以预售小米的方式,筹集开荒的资金,又通过直播等方式,提升梯田的美誉度,推动梯田的可持续保护利用。“接下来计划再多种300亩。”王虎林信心满满地说。
在王金庄村的小南沟,1987年出生的刘玉荣正在劳作。刘玉荣是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的成员。数百年来,涉县梯田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品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老品种却面临“断种”的危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传统品种的保存和繁育对保护梯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梯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刘玉荣踏遍了王金庄村的坡坡垴垴,对各种作物的名称、特性、发展历程、加工过程等进行调研,并详细记录,又深入1000多个农户家中,收集种子;连续3年跟踪记录试验田作物,从播种、出苗到孕穗、抽穗,从开花、结果到成熟、收获都详细记录、拍照,用勤奋增进对种子的认识。
走进位于王金庄村的“农民种子银行”,从试验田收来的作物种子摆满一地,刘玉荣正蹲着选种。憨厚朴实的刘玉荣笑呵呵地向记者做科普:种子怎么挑?玉米要选穗大、穗位较低、颗粒饱满、颜色明亮的做种子,这样作物才会高产,不容易倒伏;谷子要选颗粒饱满、穗长、株高中等的谷穗留种。种子怎么存?先将选好的种子放在楼顶上晾干,存入干燥房里,再进行颗粒挑选,选颜色正、完整的种子保存下来。
尽管工作繁琐,但刘玉荣充满自豪:“如今我们已保存下171个农作物老品种,涵盖26科57属77种。可喜的是,去年试验田豆子获得丰收,近两年收集到的小白豆、白眉豆角两个少见的老品种已成功繁育,有望与其他品种一样,实现活态保护和利用。”
在当地年轻人的携手努力之下,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这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焕发勃勃生机。
传承:唱响乌苏里江“新船歌”
剪刀在鱼皮上游走,双手轻盈灵动,须臾间,曹雯乐便完成了一张鱼皮水波纹的制作。“鱼皮制衣要经过选料、剥皮、晾晒、鞣制等多重步骤,我们现在制作的水波纹图案,是典型的赫哲族样式,经过雕镂、拼贴,最后缝制在鱼皮服饰上面。”在黑龙江佳木斯抚远市乌苏镇鱼皮工作室,曹雯乐一边亲手示范,一边对身边学习制作工艺的同学们说。
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紧邻乌苏里江。赫哲族人逐水而居,将这里取名为“抓吉”,意为“金色的渔滩”。2015年,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95后曹雯乐出生在江水边,是土生土长的抓吉人。大学毕业后,她曾在南方工作一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曹雯乐听家人说起抚远市人才引进政策。“政策包括人才薪酬待遇、生产生活、成长发展等方面,要不要回来看看?”母亲潘秀红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鱼宴代表性传承人,一直希望她回来建设家乡。
耳濡目染下,曹雯乐从小就对赫哲族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上初中起,她就开始接触鱼皮制作技艺。想到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陪在家人身边,曹雯乐动了心。2022年7月,她通过抚远市人才引进政策回到家乡,成为抚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非遗保护中心,曹雯乐的主要工作是与传承人进行项目沟通。在梳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不少年长的传承人,并在非遗保护中心的传习班对鱼皮制作技艺进行了系统学习。“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渔猎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见证了赫哲族的悠久历史,展现了赫哲人世代相传的生活绝技。对于这些知识,我过去只是一知半解,现在和传承人学到了许多,更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曹雯乐说。
从挖掘、踏查,到搜集、整理,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十分繁琐,曹雯乐却感到非常充实。2023年,曹雯乐参与申报的非遗项目就有10余项,涉及鱼皮制作、捕捞习俗、传统渔具制作技艺等方面内容。
到了旅游旺季,曹雯乐会在当地赫哲族民俗展示馆开展文化宣讲,为游客讲述赫哲族的故事:“几百年来,当地人民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鲟鳇鱼文化,使其成为抚远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场宣讲下来,参观者对于赫哲族鱼文化有了大致了解。“有的人会惊叹于赫哲族人民的智慧,有的人会对这个民族充满兴趣。参观者的反馈,给了我满满的成就感。”曹雯乐说,“赫哲族历史源远流长,要保护好鱼资源,传承好鱼文化,青年人义不容辞。我选择回到家乡,希望能够将本民族文化传播出去。”
最近,曹雯乐在研究如何用鱼皮制作出新潮的头饰,探索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鱼皮制作工艺。“一件鱼皮服饰需要数月才能制成,精致又昂贵,但是对于这些‘老物件’,年轻人有时提不起兴趣。我希望在保留原有文化基础上有见解、有创新。如何找到吸引同龄人的传播点,让更多人去了解、接受赫哲文化,是我们青年应该发挥的作用。”曹雯乐说。
坚守:重回景迈山,扎根古茶林
兜兜转转,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村的00后仙金回到了景迈山,她说:“外面很精彩,但景迈山让我更有归属感。”
这几年,仙金发现,曾经看上去略显传统的种茶采茶,成了越来越多景迈山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自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后,景迈山一直在变化。山里道路越修越好,民宿越开越多。走在路上,经常能看到许多陌生面孔。“在家不一定比外面差。”家人的鼓励让仙金决定投身茶园建设。
然而,茶叶知识储备的不足很快给仙金泼了一盆凉水。“你们这茶叶好在哪?”面对客户的提问,在茶山长大的仙金却答不上来。谈到和其他地方相比的优势,仙金更是一脸茫然。
为了解更多茶叶知识,仙金走出景迈山,前往昆明的茶馆上班。平时一有跑茶山的机会,她就主动报名,白天看茶树、学种植,晚上就和茶农闲聊,了解采茶制茶方式。那段时间,仙金几乎跑遍了云南的大小茶山。回到景迈山,仙金更加熟悉茶山和茶叶。
一大早,仙金就起床登上了观景台,俯瞰云雾穿梭于山寨、茶林。指着山脚下的生态茶林,仙金说:“再过几十年,那里也能像古茶林一样高!”
过去,为了提高产量,不少人陆续砍掉古树,种成了一棵挨着一棵的台地茶。产量虽然上去了,茶农的腰包却没鼓起来。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当地政府提出“模拟古茶树生长环境,搞生态稀疏留养”,将台地茶改造成生态茶林。
“树这么多都不赚钱,树少了那还了得?”起初,不少茶农心存疑虑。仙金家率先改造了茶林:茶树一行5棵变3棵,茶树营养更充沛;茶树上方新增果树等作为覆阴树,茶树不再被太阳暴晒,品质也随之提升。到了收茶季,外地茶商进山,先去生态茶林高价收茶。几年之后,景迈山周边的台地茶几乎都成了生态茶林。
为了提高茶叶价值,仙金家联合几家农户,成立了当地第一个茶叶合作社,收购茶农鲜叶,二次加工售卖。如今,仙金也参与到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每逢春秋采茶季,28户茶农的鲜叶都会汇集到合作社。“如今一户卖鲜叶一年能赚超过9万元。”仙金高兴地说。
景迈山上云雾缭绕,仙金正如往常一样,穿着傣族服装直播:“看我们的云,看我们的树,看我们的古茶林。”仙金声情并茂地介绍景迈山的茶和文化,吸引了许多网友进入直播间。
2020年,仙金去外省参加茶叶展,当介绍自家茶叶来自景迈山时,好几个茶商问她:“景迈山在哪?”自那以后,仙金就加大了对家乡的宣传力度。“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景迈山。”仙金说。
2022年9月,仙金直播时正赶上秋茶季,她和搭档穿梭在茶林里,一天来回好几趟。渐渐有了固定受众后,仙金才开始正式卖茶,第一场卖了6000元钱,仙金高兴得一宿没睡着觉。但之后越卖越少,第六场只卖出去100多元的茶,晚上还收到了58元的退货申请。看着早早准备的包装纸箱,仙金泄了气。搭档的鼓励让仙金坚持了下来:“咱们慢慢积累用户和口碑,早晚能把销量稳定下来!”
如今,仙金的直播间日营业额稳定在5000元左右,好的时候有上百人同时观看。“单靠线上直播,就能卖掉家里四成以上的茶!”仙金说。
茶叶走出了大山,山外的人也来到了景迈。仙金会用茶叶炒腊肉、茶叶炒鸡蛋、罐烤奶茶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眼瞅着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开办民宿也提上了仙金家的日程。
去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仙金的劲头更足了。站在竹楼望茶山,仙金说:“我要扎根在这里,看着山下的生态茶林茁壮成长。”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7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