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8:24:28 来源: sp20250107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日前迎来“回家之旅”,江苏大剧院歌剧厅内座无虚席。该剧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巡演超过150场,与20多座城市的20多万观众展开了心灵对话,成为以青春视角演绎和致敬文学经典的力作。
古典文学穿越时空,有了更多时代气息、青春色彩。传统古典文学与现代民族舞剧在碰撞中激发出无与伦比的魔力,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成功转化,是文艺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
青春视角构建的“大观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全书内蕴深邃、人物众多、场景繁复,将其改编成舞剧的难度极大。
“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楼梦》,历来读者都认为贾宝玉是主角。但是在我们的舞剧《红楼梦》中,贾宝玉承担的职责是观众的眼睛,是一个视角,他看到的‘十二金钗’,是十二个女性的命运。”舞剧《红楼梦》导演、剧中贾宝玉扮演者黎星告诉记者,创作团队从年轻人最喜欢的“十二金钗”视角重构剧情,将年轻人对经典名著的解读融入其中。
“把经典的形象还原到舞台上,才能去展开后面创意的部分。”舞剧《红楼梦》导演李超说。在改编创排过程中,黎星和李超沿用传统章回体形式对经典进行解构,一条宝黛感情纠葛主线,一条贾府家族兴衰辅线,两线并进串联全剧12个章目。
在如梦似幻的氛围中,舞剧以《入府》拉开宝黛凄美爱情帷幕,用《幻境》引出“十二金钗”,在《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等剧情中一边展现贾府家族的钟鸣鼎食、一边呈现宝黛感情的变化。其中,宝钗扑蝶、惜春作画、刘姥姥逛大观园、黛玉焚稿断痴情等经典场面,在抒情与写意中向观众完整呈现了一个“书中的大观园”。
搭建文学名著与舞剧观众的沟通桥梁
“文学经典《红楼梦》并不只有一种打开的方式。我们探寻文学名著的当代性表达,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把传统故事中的内核进行艺术转换,找到和今天的观众沟通的桥梁。”这是黎星和李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聚焦的方向。
舞剧《红楼梦》将民族舞与现代舞相融,用舞蹈表达人物内心深层次的状态,民族舞的柔美感和现代舞的尖锐感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省亲》一章,先是以现代机械舞姿将元妃在深宫中的枯燥日常生动再现;而褪去华服的元妃仿佛褪去重重的壳,舞姿重归轻盈舒缓,表现人性的挣扎和亲情的复苏。
此外,舞剧《红楼梦》创造性设计了《团圆》《花葬》等新场面,十分震撼人心。如《花葬》一章,12位舞者褪去华服、放散头发,从“金钗”回归“本我”,身着12种不同颜色的长衣,隐喻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各色内心世界和命运状态,用撕扯、扭转、翻滚等现代舞姿演绎女性对封建束缚的控诉和反抗,既是情绪的释放,也是情感的升华,更是青春力量的释放。让“十二金钗”与现代女性的所思所想产生超越时空的关联,充分展现了舞剧的魅力。
“《红楼梦》的下半场可能会出现多种解读,我们只是做了一次属于我们的舞台转换尝试。有些章节的表达比较锋利,但大家感受到并认同了我们想要表达的内涵。在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剧场艺术走进了大众生活。”李超说。
探寻文学名著的活态表达
为何选择曹雪芹的《红楼梦》进行二度创作?江苏是曹雪芹的故乡,书中随处可见“江苏元素”,“红楼”中京都、金陵、姑苏、维扬四城,江苏有其三,秦淮风月、扬州旧梦、姑苏物事俯拾皆是;“红楼”中园林建筑、人物服饰、饮食习惯、风土人情、语言称谓等,也都带着深深的江苏烙印。寻求独具魅力的活态表达,必能让江苏丰厚的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之光。
舞剧《红楼梦》的主创团队绝大部分是90后。“创新就是要发扬、发展。既然选择了90后当代青年艺术家,就要给予他们更大的创作空间。”舞剧《红楼梦》出品人、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表示。
在前期确定了90%的创作基本框架后,出品方对创作团队给予了最大的信任。对此,黎星与李超均表示,年轻艺术家们对于文学经典的诠释,并非都是一片赞同声,也有争议之处。但无论是江苏省委宣传部还是江苏省文投,都抱持着十分包容和呵护的心态来看待青年艺术家们的创新。2023年,舞剧《红楼梦》成功摘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实现了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
“文学经典被搬上舞台的路一定可以走下去,民族舞剧《红楼梦》找到了方向。”廖屹认为,“我们把精力集中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来,研究题材和体裁的关系,遵从名著的美学特点来决定用什么体裁表现,用年轻人能够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去表达,让文学经典在创造性转化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本报记者 苏雁)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