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6:58:08 来源: sp20241125
【环球时报-环球网赴美国旧金山特派记者 白云怡 邢晓婧 陈青青 谢文婷 沈维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14日至17日赴美国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这是拜登政府任期内中美两国领导人第二次面对面会晤。两国多名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24年美国大选可能为中美关系带来更多风险和动荡的背景下,旧金山会晤将成为一扇“机会之窗”,向外界释放出“稳定”的积极信号。分析认为,两国有望在此次会晤后宣布一系列“小但切实的成果”,此外,双方有望进一步重启沟通渠道,在未来发挥“调解、缓冲”中美关系的作用。
会晤前,中美开启“密集接触模式”
毫无疑问,在今年的APEC会议期间,中美两个大国在旧金山的互动牵动着全世界舆论的目光。“此次中美领导人会晤被视为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香港《南华早报》这样评论称,“其结果将影响到双方的关系和未来的合作。”
在拜登政府任期内中美两国领导人第二次面对面会晤前夕,中美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被认为传递出两国关系有一定缓和的积极信号。据两国媒体报道,1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启程前往旧金山,对美国进行访问,并与美国财长耶伦举行两天会谈,这是中美两国经济领域高级官员在四个多月里的第二次会谈。除此之外,中美之间近期也在气候变化、海洋事务、外交政策、乃至军控领域展开一系列工作磋商。
“密集接触模式”——新加坡《联合早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自10月底开始的一系列中美工作磋商。该报道认为,双方在短期内如此高的互动频次,是近年来没有过的,或旨在为在旧金山举行的两国元首会晤铺路。
“近期的一系列磋商与互动让我们看到了积极的信号。”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助理教授孙太一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对美国而言,和中国在多个领域重启磋商正变得越来越紧迫,尤其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同时爆发的背景下,拜登政府有了更多同中国展开沟通和保持关系稳定的必要性和政策调整空间——在自身内部问题重重的情况下,美国很难同时应对俄乌、中东、亚太三场危机。
他表示,中美在多领域恢复对话对两国关系的稳定乃至全球大环境的结构性稳定都有一定帮助,“上述一系列磋商互动既是形势所迫,也符合双方的实际利益。”
“对于美国和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到中国在决定两国关系和全球稳定走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努力寻求一个可行的、即使不是完全理想的框架至关重要。”CNBC认为,旧金山会晤可能是稳定中美关系的“最后机会”,因为2024年美国大选等政治议程将使双边关系面对更多潜在的不确定性。
位于华盛顿的智库中美研究所的高级政策专家苏拉布·古普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预见的是,2024年将是美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的一年”,共和党与民主党都可能为了选举利益对中国大加挞伐,两国关系面临的负面风险远大于正面收益。重启和深化沟通渠道,或可在2024年发挥“调解、缓冲”的作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政治动荡。
向后疫情时代的世界传递出“稳定”的预期
中美元首会晤将谈什么?预计将取得哪些成果?据中方此前发布的消息稿,两国元首将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沟通。
另据《华尔街日报》援引拜登政府高层官员的话称,旧金山中美元首会晤的议程上或将包括“加沙、台湾和俄罗斯问题”,此外,双方旨在通过此次会晤管控两国的竞争关系。该报道称,中国要求美方在会晤中承诺反对“台独”。
“中美关注的议题存在一定‘温差’。”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双方释放的信息可以看出,中方更关注原则性的问题和美国在重大问题上的承诺,比如美方重申“四不一无意”和反对“台独”,而美国则更关心芬太尼、国债等具体议题,并有较大可能谈及乌克兰和巴以问题。
孙太一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认为,对于这次元首会晤,美方的诉求是维持稳定的沟通渠道,巩固已有机制,并在气候变化和芬太尼等议题上寻求突破,而中方或将寻求在APEC这一以经贸为主要议题的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展示中国依旧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经商目的地,并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
“旧金山会晤将向外界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即两个竞争中的超级大国依然能稳住双边关系,有效管控分歧,以及保持沟通渠道。”他表示。
对于此次旧金山会晤可能取得的成果,接受采访的学者普遍抱以“谨慎乐观”的态度,并认为双方有机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人文交流等领域达成一定共识。古普塔分析认为,中美两国有望在旧金山达成一些“小的、具体切实的”成果,其中包括就启动人工智能高级别对话达成共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举行前就气候变化政策的协调发布公告等,甚至不排除两国能重启军事对话渠道。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则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中美元首会晤最大的成果,是向后疫情时代的世界传递出“稳定”的预期。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此起彼伏,两国领导人在这一背景下实现会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指明方向,这将为世界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正能量”。
会晤后,中美关系或迎来“短暂的稳定期”?
不过,外界对中美关系在旧金山会晤后得到实质性改善并未抱以过高期待。据《华尔街日报》称,中美两国政府都对此次会晤“设定了较为谨慎的期待”。
“两国或将在一些‘最低共同点’上达成某种共识。”《南华早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美国不想看到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但也并没有在向促成双方关系发生实质性改善的方向努力,“尽管中美在全球问题上仍然有许多共同利益,但实现实质性进展的机会很小,大多数可能最多只是基于原则的共识……不过,中美关系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更强调合作。”
然而,这个“稳定期”究竟能有多长,舆论普遍并不乐观。有学者认为,随着美国明年1月进入“选举季”,风险将再度上升。
“真正的问题出在美国一端。”古普塔认为,“拜登政府过于胆小了”,它不敢克服国内政治舆论的障碍,扩大同中国的外交接触。他举例称,如果不是华盛顿2月份击落中国的无人飞艇,10月底11月初发生的密集工作讨论本应更早发生,因为这些原本就是两国在巴厘岛会晤中达成的共识。
这名美国智库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旧金山会晤可以成为一扇“机会之窗”——如果民主党在明年的美国大选中获胜,那么“巴厘岛共识”和两国在旧金山会晤中取得的成果,将可能在2020年代中期为北京和华盛顿提供一个“有用的起点”。但是,如果共和党赢得了2024年的大选,则一切都可能“化为泡影”。
“一个不幸的事实是,华盛顿对中国的经济崛起感到不安,甚至认为是一种直接的威胁。在这种氛围下,我担心与‘脱钩’相关的‘院子’会不断扩大。”古普塔说。
据媒体公开报道,就在旧金山会晤举行前不久,美国参众两院议员上周提出《香港制裁法案》,要求政府制裁香港49名法官、检察官及官员。这凸显美国内部对于中美关系的态度分裂,以及白宫的外交政策在国内深受掣肘。
“我希望这次会晤能让两国对彼此关系有更为现实的认识:美国无法完全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脱钩’,否则将会对自身和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在安全领域,部分‘脱钩’或‘去风险’可能会继续,但代价高昂;而在相互依存的生态等领域,‘脱钩’更加不可能,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解决气候变化、大流行威胁或其他跨国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肯尼迪政府学院荣休院长约瑟夫·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希望领导人们能认识到这一现实。”
(责编:宋心蕊、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