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4:19:56 来源: sp20241128
上海古籍书店要升级改造,日前宣布了闭店的消息。有网友留言表示,希望上海古籍书店改造后“请保持书店本色”,这与书店负责人的表态高度吻合,“我们坚持做一家专业且纯粹、安静并温暖的书店”。
有关上海古籍书店改造所带来的互动,涉及一个有关书店发展的核心话题:何为书店本色?在谈论这个话题之前,不妨揣摩一下读者与店方的言论,仔细体会之后,会觉得他们平和的语气背后,是藏有一定程度的担忧甚至是焦虑的。从读者的角度看,他们担心书店改造后成了网红书店,打卡拍照的人比买书的人多,他们也不希望重新开业后的书店,书变少了,而文创、餐饮比例提高了。“请保持书店本色”的潜台词是,书店还应是以书为主角,多元经营的书店多少会影响书店的气氛与格调。书店负责人口中“专业且纯粹”的说法,是对读者吁求的呼应,“安静并温暖”这样的关键词,也大概率保障了书店改造后的整体风格与经营思路还是会以书为主。
在这轮讨论与互动中,“书店理想主义”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还在倔强地呈现着。但平心而论,读者希望书店“保持本色”,经营者坚持书店“专业且纯粹”,究竟有多少底气支撑,谁都不敢保证。读者的希望是奢望,店方的坚持是苦撑——恐怕这更贴近现实。
《书店,向卖书告别》,日前有媒体以此为标题,报道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来自“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23年实体书店渠道依然呈负增长,同比下降18.24%。实体书店经营者在2023到2024新旧年交替的这个时间,感到的压力也是显然的。前段时间,东方甄选直播间推出的“新年送好礼5000本好书1元领”活动,作为一个“企业正常的营销行为”,之所以引起图书业界强烈的反对,原因无非是在传统电商与直播电商的双重压力下,实体书店生存的不易。
在“保持本色”和“生存第一”之间,实体书店其实早已做出了选择。一些书店“餐酒占全部收入的80%”的事实表明,单靠卖书已经完全无法养活书店。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书店“保持本色”的口号可以喊,但如何落实并执行?行动上向现实妥协,恐怕是无数实体书店当下的生存真相。
当然,实体书店老板群体仍然保持着一种体面,这种体面包括:坚持书店的人文环境不被破坏,保持对图书的热爱程度不被消减,默默消化书店经营带来的经济压力……书店的本色,很大程度上是经营者的本色,而正是他们,保持了书店的基本样貌与人文内涵,并没有让书店变成“大卖场”。
即便书店变成“大卖场”,也没有谁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书店“变质”。因为“变质”的不是书店,书店不过是大环境传导产业链变化的末端呈现。“我们发现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那些通过城市快递来买书的人,其实都在离书店非常近的地方,这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来自书店经营者的这个新发现,证实即便住在书店附近的人也已经更多地通过快递来买书,而不是到实体书店现场消费。
如今,实体书店多少面临着顾客不足的窘状。线上购买已经成为绝对主流。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走向小众化,或许是留给实体书店的一种路径。而所谓“保持书店本色”,其可行性就在于,如何为小众读者群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小众读者群转变为长期稳定忠实顾客,书店在为读者提供图书、文化消费、社交场景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情绪价值。在承认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逐渐脱离大众视野成为小众场所之后,书店才可以真正地做到纯粹,不用卖酒和咖啡,不用提供文创与简餐,也能较好地活下去。如果有的实体书店本身就主打小众品牌,就更要走精品化、精致化、私密化路线,用发展“会员制”等方式,让书店不再只是店主的,更是全体顾客的。
如今,大众阅读更为广泛地拥抱数字、声音、视频,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五花八门,实体书店作为知识的提供方,其重要程度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传统书店作为获取知识渠道的价值已经崩塌”,甚至有书店经营者如此说。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读者期望书店能够保持知识、图书、文化的尊严,但更多人走进实体书店的频率在降低。也就是说,实体书店成为读者的情怀寄托地,是一年当中想起来要去几次但最终可能一次也没有去的所在。
实体书店的竞争,不应再把获取大量读者当成目标,实际上这一想法已经浪漫到不切实际。实体书店也不应再把传统电商与直播电商当作“敌人”,真实的境况是,实体书店已经不具备与电商对抗的实力。转变方向,毅然决然地走向小众,节约精力,更好地服务于小群体用户,这或是实体书店发展的方向。
即便在线购买、数字化阅读在不断压缩实体书店生存空间,但仍然有不少人坚持把实体书店、纸质书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依赖,找到并服务好这些人,才是实体书店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意义所在,也是实体书店的霓虹灯招牌不熄灭的价值所在。
解放日报 韩浩月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