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3:59:01 来源: sp20241228
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人们由衷地为中国运动健儿的表现感到高兴。然而,一些不和谐的场面,给主张团结和友谊的奥运精神蒙了一层灰。比如,两名中国运动员会师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夺冠的陈梦不仅在场内顶着“喝倒彩”的压力,还在网上遭受诸多造谣与抹黑。不少运动员、教练员表示,自己和家人因为各种原因,莫名受到拉踩引战、恶意攻击。
日益丰富的教育资源,渠道多元的信息环境,让青少年具有旺盛的表达欲。不论是与他们切身相关的校园、职场等话题,还是涉及面更广的社会新闻与国际关系话题,都不难看到众多年轻网友在网络上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充分展现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作为世界顶级的综合性赛事,奥运会自然成为所有珍视国家荣誉、关心体育事业的青少年的共同话题。
然而,部分年轻人在网络公共表达时,可能被舆论风向与极端情绪带偏,钻进非理性的“牛角尖”。除了奥运会,近年来,从“粉发女孩”“寻亲男孩”不堪网暴轻生离世,到“战马行动”等自媒体吃“伪爱国”流量,再到热点新闻评论区不时被“扣帽子”式阵营骂战攻占,一系列受极端情绪驱动的舆情,破坏着网络空间的理性讨论氛围。
人人都有情绪,都需要释放和表达。面对时事新闻与社会事件,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对其中的人、事、物怀有主观上的好恶,自带某种情绪,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情绪一旦失去理性的制约、凌驾于逻辑与实证之上,便会走入极端。不论是极端的喜爱、崇拜,还是极端的厌恶、愤怒,都很容易扰乱青少年的心智,使其言行冲动而不负责任。
有时,极端情绪来自内心——对特定观点、特定现象、特定对象过于执着,以至于“抛开事实谈立场”,从文娱界延烧到体育界等其他领域的“饭圈乱象”,就是其典型呈现之一。有时,极端情绪来自外部渲染——在“粉发女孩”“寻亲男孩”的案例中,正是部分网民听信不实信息,受诽谤性言论误导,助长了伤人性命的网络暴力。这些被极端情绪裹挟、控制的言行,无疑与具有建设性的公共表达相去甚远。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极端情绪与非理性思维方式的主要推动者并非青少年,其肇因不在青少年身上,部分受误导的青少年也是其受害者。正因如此,青少年在参与网络讨论时更需擦亮双眼、三思而行,学会以理性思辨破除迷思。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表达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就不能任由极端情绪主宰思维,而需为其套上理性的“缰绳”,培养健康的网络表达习惯。
部分网民的“二极管思维”,与其包容心缺失、逻辑思维“下线”有关。当发言者持有某种观点和立场时,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可能存在短板和盲区,对不同观点持开放心态。只有在不同观点的交流、对照和碰撞中,思想才能得到完善。一味排斥不同观点,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甚至因为“面子上过不去”,拒绝承认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事实,必然经受不住逻辑的检验。
部分网民“一言不合就网暴”,则与其情绪控制力相对欠缺有关。网民之间隔空对话,难免“擦枪走火”,引发冲突误会。越是如此,越需要牢记“冲动是魔鬼”,试着控制情绪,在文明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界限内发言。在一场网络讨论中,一旦有一定数量的人被不良情绪控制,说话夹枪带棒、恶语相加,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使整场讨论走向失控。
此外,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青少年应培养基本的媒介素养,掌握辨别信源质量、查证信息真伪等技能,分清什么是客观事实、什么是主观推测,识破移花接木、偷换概念、断章取义等挑动情绪的话术。如此,才能不被别人“指哪打哪”,在无意中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像“战马行动”等无良自媒体,最“拿手”的伎俩就是利用网民的朴素感情,在正常事物之中强行挑拣所谓“日本元素”,煽动极端情绪。其实,只要稍加查证,便不难发现这些自媒体的观点毫无事实依据,纯属牵强附会、捕风捉影。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即便一个人具备再强的媒介素养,对自己的理性认知能力再自信,也无法保证其每次判断都准确。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恶意诋毁、披露隐私、互撕谩骂、人肉搜索等错误方式,取代正常的批评与辩论。
作为上网用网的主力军,青少年抱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真诚动机,积极参与公共表达,为舆论环境引入新鲜“活水”,极大地丰富了互联网生态。但是,如果公共表达一味受极端情绪驱动,不仅无助于增进交流、凝聚共识,反而会加剧社会对立,甚至使理性发言者敬而远之,形成“沉默的螺旋”。唯有坚守理性与文明,克服极端情绪,才能成为理想舆论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杨鑫宇)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