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5:58:18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社 济南6月2日电 题:听见山东吕剧腔,饼子贴在门框上
中新社 记者 赵晓
锣鼓铿锵,配乐声响,邻里之间奔走相告,密密层层汇集院落,或站、或坐、或蹲、或倚,只等“庄户大戏”开场。
初夏时节,山东省吕剧院接二连三送戏下乡。大批民间自发成立的吕剧庄户院团也活跃于齐鲁各地。
3月31日,山东省吕剧院演员在滨州博兴为村民们带来《龙凤面》演出。(山东省吕剧院供图)作为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它以济南地方方言为标准念白,树仁义礼智信,“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乡间搓棒子、纳鞋底、喂鸡鸭、睡炕头等场景常被搬上舞台。
老一辈山东人熟谙每部戏的剧情,唱词张口就来。鲁北一带“听见吕剧腔,饼子贴在门框上”,胶东地区“吕剧一唱炸了锅,张大嫂、李二哥,扔下耪地锄,推开棉花车”……戏迷的“吕剧瘾”可见一斑。
“60后”胡静华师从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在村里从青衣、花旦,唱到老旦,“吕剧从家长里短中道出处事真理,成为几代人的乡愁记忆。”
追根溯源,吕剧在农村颇有观众缘。1900年,民间老艺人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出《王小赶脚》风靡一时,得名“驴戏”。1952年,谐民间“驴戏”“捋戏”(形容手指上下捋坠琴)等音,取中国古音乐十二律中的“吕”字,得名“吕剧”。而今,《李二嫂改嫁》《小姑贤》《墙头记》等数十部作品久演不衰,活跃于乡野,也点燃城市小剧场。
经典吕剧剧目《借亲》演出。(资料图,山东省吕剧院供图)“出牛力拼死命为的哪个?我怎能白白地毁掉青春!狠狠心跳出这万丈枯井……”“90后”花旦李佳欣眼含泪、跺着脚,诉尽“李二嫂”的幽怨。面前一两米处,观众坐在仿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木凳上。
这是济南百花戏剧艺术空间沉浸式演出的一幕。该艺术空间隶属山东省吕剧院,于2023年10月启用。
“演出结束后,观众转到台上跟我们学戏。剧院的专业乐队为他们伴奏,我们当陪演。”李佳欣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说,时下常态化的小剧场演出,为戏迷们带来全新体验,也高度考验演员“手眼身法步”的功底。
今年4月,“80后”小生陈明在临沂沂河畔以户外露营演出形式,唱响《沂河两岸》《红嫂》等吕剧选段。“这次我们没有化妆,穿的也是便装,演出持续了1个多小时,观众不断喊着‘再来一首’。”据悉,这场公益演出是吕剧院应临沂市官方邀请的新尝试。
4月11日,山东省吕剧院演员在临沂沂河畔弹奏三弦乐器。(山东省吕剧院供图)除户外露营餐厅,山东省吕剧院还把剧场搬进新艺术空间、美术馆展厅,通过线上直播、校园演出等广泛接触年轻人。院长孙香兰表示,不管是经典作品还是新创小剧场剧目,都要在常演中努力“扩圈”“出圈”。
记者梳理社交平台发现,周末的吕剧院成为“遛娃胜地”——知名演员辅导孩子身段,道地方文化;搜索“齐鲁艺票通”,30元人民币就能在济南北洋大戏院享视听盛宴;去东营市吕剧博物馆,可带上吕剧人物明信片盖邮戳;在莫言小说中看到吕剧唱词的年轻人,用学生证免费串场“过把瘾”。
在百花戏剧艺术空间,孙香兰向记者细数手头工作。培养“80后”“90后”台柱子、出版吕剧校园普及教材……每一项都与传承密切相关。交流间,楼上演出正热,白发青丝交错。(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