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5:56:38 来源: sp20241215
作为江西省唯一“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华东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助力交通强省建设,专门制定了《华东交通大学服务交通强省建设实施方案》,作为方案的主要实施单位之一,该校交通学院更是交通强省、交通强国建设的“先行军”。
党建引领聚合力 激发“一流”学科建设新动能
该校交通学院坚持将党建和学科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制定了学科党建示范攻坚行动方案和责任清单,推动学科建立动态监测和过程评价机制,明确突围路径,全力打赢国家一流学科“突围战”。坚持练好党建“基本功”,创新“党建+五学”(学院、学科、学者、学术、学生)融合法,推动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凝练了体现“红尖椒”党建品牌内涵的“惟实惟新、善交善通”学科文化。如今,“红尖椒”党建品牌已形成品牌示范效应,成为该校“火车头”党建品牌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党委还坚持建强基层支部“大堡垒”。积极打造“党建+学科”指挥部,将党建工作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强引擎和落脚点,让党支部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2022年以来先后组建了交通强省研究院党支部、博士生党支部,成立了冲击国家“双一流”学科突击队党支部、智慧交通协同创新研究院党支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党支部等“行动”党支部7个,为“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保驾护航”。
学院党委入选了全省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铁道工程教工党支部入选全省首批样板支部,被列为全省党建学科示范攻坚支部;成立智慧交通协同创新研究院,构建“大交通”学科专业群;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高峰优势),助力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升档晋级。
产学研用添动力 推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进程
今年7月,由该校交通强省研究院编写的《江西省交通强省建设蓝皮书(2022)》出版发布,这也是全国第一部以交通强省建设为主题的蓝皮书。
为更好助力交通强省建设,落实“双融双育”,该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牵头分别与江西省交通运输厅、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行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力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合作成果在南昌红谷隧道、昌景黄高速铁路、九龙湖过江大桥等重大工程中应用,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40亿元。紧密对接的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江铃集团新增产值24.4亿元的“轻型车桥关键技术”、节约成本9.6亿元的“环境振动预测及减振技术”等840余项技术和成果转化落地。
8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战略咨询研究项目“江西省水路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该校交通学院承担了其中两个子课题。这两个课题对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实现江西省水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该校在水路交通发展上的大胆尝试。
承接“高速公路服务区现代物流发展试点”研究项目,起草《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中心改造建设规范》《高速公路服务区第三方物流运营服务标准》两项标准;与江西省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共同完成DB 36/T1161-2019《物流园区建设指南》;该校交通学院不断为交通强省建设贡献智慧。
科研创新解难题 奋力书写服务交通行业发展“江西答卷”
随着铁路出行的人数大量上升,人们对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该校铁道工程创新团队就是由一批怀揣着“减振降噪”共同理想的专家学者们组成,从最开始的一两人到现在的30余人,博士化率达100%。“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人们的出行更加美好”。该校铁道工程创新团队成员张鹏飞教授说。
近年来,该团队经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创建了轨道交通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非线性振动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以及振动时频域仿真综合平台;研发出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分析与控制、轨道交通结构噪声分析与控制等技术;完善了车轨桥系统非线性振动分析理论、提出了车轨桥系统行车安全评估体系;实现了车轨桥系统环境振动和结构噪声精准预测及控制。成果已应用于沪昆、京港、长株潭等20余条高铁、城际线路和上海、深圳等40余条城轨线路。
《“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重点推动智能铁路建设,加强智能铁路技术研发应用。该校刘林芽教授牵头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建造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致力于突破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建造、智能诊断、智能化施工组织等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难题,构建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建造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体系,打造我国基础设施铁路智能建造“新标杆”。
今年5月,刘林芽教授的“车轨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及振动噪声控制”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度江西省十大创新成果,攻克了车轨桥系统非线性振动时频域模拟国际难题,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轨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及振动噪声控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实现了市场化大规模工程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轨道交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曹宇、丁锋贵、张志坚)
(责编:曹淼、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