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3:44:25 来源: sp20241125
“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100期文本高频词。 本报记者 董泽扬整理
编者按:3月20日,是今年的春分节气。明媚春季,一派生机。2021年9月,本版推出科普栏目“把自然讲给你听”。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这个栏目陪伴读者走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如今已经刊发了100期。在这100期里,我们有幸与读者一同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澎湃动力。
在这充满希望的春日,本版推出“把自然讲给你听”100期特别报道,倾听栏目作者、广大读者对于栏目的真切感悟,展现我国公众自然科学素养的不断跃升。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更丰富的自然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为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推动全民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贡献一份力量。
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奥秘
刘世荣
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自然科普教育是重要基础。
“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通过科普宣传,对引导公众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参与保护自然的行动意义重大。
栏目自开设以来,连续邀请权威专家推出了100期科普文章,内容既有及时回应读者关切的热点问题解答,也有解读自然奥秘的规律探索,知识严谨、语言生动、形式多样,传递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不断跃升的积极信号。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我人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和自然“打交道”,和森林“对话”。
从早期的基于野外生态站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到扎根岷江上游研究森林与水的关系,再到南下广西凭祥解析森林的结构、功能与效益,进而聚焦森林碳汇形成机制及潜力提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这些年,我的研究内容一直没有离开过森林,通过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助力森林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有幸在“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通过《森林是如何调节气候的?》一文来讲述我的研究内容,向读者分享我对森林、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今后,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走进自然、热爱自然,为保护自然作出每个人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本报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发现花草分类的新知
赵世伟
迎春和连翘,玫瑰和月季,牡丹和芍药……在“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中,我给大家分享了辨别这些长得相像的植物的方法。这些内容,也是我平时工作的一部分。
我与园林植物已经打了34年交道。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工作内容,我最常说的是:“就是研究花花草草。”
我是园林专业的博士。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花花草草,怎么还需要读博士?”其实,园林植物学涉及植物学、园艺学、生态学、土壤学、分子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等众多学科,是穷尽毕生精力也难以精通的学问。
我出生在江苏扬州的大运河边。春天,家门前的油菜花一片金灿灿,田野边的野蔷薇花香沁人心脾。大自然的美景让我着迷,也让我从小就喜欢上了花草。
高考完填报志愿,我第一志愿报考了园林专业。我的研究方向是园林植物,月季新品种培育是我花费心血最多的一个领域。培育一个优良的月季品种,需要经历无数次摘花瓣、取花粉、授粉、标记、采种、沙藏、播种、观察等过程。后来,我组建了月季育种研究团队,力争提升月季育种和应用的技术水平。
从2021年开始,我带领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团队撰写有关植物的科普文章100多篇,曾被中国科协聘为植物学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被评为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
“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把严肃的科学话题用生动的方式讲述,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如果我们的工作能让更多人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甚至投身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我们的工作就很有意义。
(作者为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本报记者施芳采访整理)
讲好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朱定真
“把自然讲给你听”作为科普栏目,是弘扬科学精神、让读者了解自然知识的窗口。我曾经写过《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等文章,刊发后传播效果较好,微博阅读量达到2000多万。这更加让我认识到,人们天性是喜欢大自然的,希望了解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更好地亲近大自然。这也是我多年来坚持做气象科普工作,以及今后会更努力做好这项工作的动力。
我曾经主修过气候学,又当过天气预报员,在解读天气气候事件方面有长期的工作经验。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我认识到,有必要让大家了解更多气象知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两年,我做了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科普解读工作。二十四节气凝结了古人对天气气候规律把握的智慧,被称为气象“活化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天文观测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对时令、气候、物候和农事特征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性总结,对现代气候学有很多启示。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年复一年,节气也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时节,气温逐渐回升,降水增多,万物复苏,农民开始春耕、播种;“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跟着节气,可以合理安排农事。
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融入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之中。今天,有了二十四节气的陪伴,人们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好处,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本报记者李红梅采访整理)
架起公众与天文学间的桥梁
张 旸
天文台设置科普部,这是为啥?又能干啥?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园区如同一个开放的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超过350天、接待参观者20万人次。我们科普部有9名工作人员,首要任务就是运转这个科普基地,再依托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架起公众与天文学之间的桥梁。
策划展览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比如目前正在举行的特展“描绘苍穹——星空影像与古典星图特展”上,12张紫金山天文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压箱底”的天文照片,第一次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观众参观。
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不再满足于听讲解、看图片,而是希望深度参与,甚至能有当天文学家的体验。这些未来科学家的热切梦想,必须安排上!
在每年的“科技周”“科普日”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公众科学日”,我和同事会直接把科普活动办到位于江苏南京仙林的紫金山天文台本部新址,甚至干脆“搬”进科学家的实验室和工作场所。2023年“科技周”,来自南京几所小学的50名学生和家长,就过了把当天文学家的“瘾”。2022年发射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还在天上飞着,孩子们就可以在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看到卫星模型、听到研制过程的讲解,还能通过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的监测数据,了解卫星的运行状态,在心中种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
我是“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的作者,也是忠实读者。栏目不仅讲解自然知识,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大家对保护自然的思考。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吸引更多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把自然讲给你听”栏目部分网友留言
无论迎春还是连翘,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都让我们体会到自然万物的美好。
——《迎春和连翘 谁把春来报?》的网友留言
外形呆萌,昼伏夜出!神奇的大自然!
——《捕鱼高手——夜鹭》的网友留言
钱塘江潮水,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独一无二的壮美自然景观!
——《钱塘潮有多少种形态?》的网友留言
谢谢科普,需要这种专业知识,尤其是生活类。
——《什么花,容易引发过敏?》的网友留言
候鸟的精神真的可嘉,在一次次南来北往中,候鸟克服山高路远,如约出发、按期抵达。
——《小小斑头雁,何以飞越喜马拉雅?》的网友留言
菌草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生态草”,成为造福世界的“中国草”。向中国科学家们致敬!
——《菌草是什么草?》的网友留言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海洋中的塑料污染,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我们为什么要“种”珊瑚?》的网友留言
——摘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关于神奇的大自然,你可有哪些奥秘想要了解?有哪些问题想要知道答案?有没有精彩有趣的自然知识想要与更多朋友分享?欢迎向我们提供选题线索。下一个100期,让我们一起,继续把自然讲给你听。
来信邮箱:rmrbnature@163.com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0日 1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