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两周年,专家:双方已适应战局,但都赢不了、退不得

发布时间:2024-11-25 18:09:09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2月23日电 乌克兰危机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钱峰撰文对这场危机进行回顾与展望。他指出,两年来战局依旧胶着,影响不断外溢,已从两国间的军事对抗,延伸至国家地区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博弈,加剧了百年变局之下世界格局的演变,进一步推动国际战略力量和格局进行深度调整。

  文章全文如下: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危机升级。回望危机爆发两年来,战局依旧胶着,影响不断外溢,已不单限于两国的战场军事对抗,更延伸至国家地区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博弈,加剧了百年变局之下世界格局的演变,进一步推动国际战略力量和格局进行深度调整。

资料图:乌军士兵使用榴弹炮开火。  

  首先,在军事层面,战场局势变化跌宕,呈现出的战场形式备受关注。2022年,俄先攻后守,乌局部反攻。双方见招拆招,战场大开大合,对抗日趋白热化。行动初期,俄对乌全境重要目标实施突袭,派遣地面部队分四路对基辅等枢纽城市实施纵深穿插奔袭,力图以闪电战击垮乌抵抗意志,实现速战速决。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达成既定目标。乌克兰则在美北约持续军援的支撑下,开始稳住阵脚,实施攻势防御,并通过秋季攻势收复哈尔科夫、赫尔松等大片区域。俄此后收缩战线、局部动员,放弃南北对进围歼乌东重兵集团目标,在近千公里战线上逐步平推,并宣布“乌东四地公投入俄”,战事再次陷入僵持。一方面,在反复拉锯争夺中,双方出现了类似一战时期的堑壕战战况。另一方面,民用卫星、人工智能、无人机的广泛使用,大幅改写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

  2023年,双方稳住战线,转入重点试探,战事逐步演变为持久消耗的韧性比拼。乌克兰动员更庞大的兵力,获得了美北约更多的军事援助,6月开启大反攻,目标旨在将战线推进至亚速海沿岸,夺回战略重镇梅利托波尔与马里乌波尔,一举切断俄罗斯本土与克里米亚半岛的陆地运输线,随后利用非对称战术遏制俄黑海舰队,海陆并进孤立克里米亚半岛。但由于俄军防守严密,经过近半年反攻,乌军在南部多条战线推进缓慢,平均只前进了不到20公里,切断俄军补给线的战略目标更是遥不可及。由于战况持久,伤亡日重,士气低落,乌军兵员短缺问题十分严峻。俄罗斯国防部长12月在国务会议上宣布,乌军伤亡已超过38万人。乌克兰虽一直没有公布伤亡具体数字,但总统泽连斯基2023年年末“考虑再征兵50万”的表态,从侧面印证了乌军的困境。进入2024年,俄乌军事对峙并无停歇之势。两国动用导弹、无人机对各自后方的城市、港口、码头、军工设施发动空袭,这也是自乌克兰年危机爆发以来,双方持续时间最长、频率最为密集的一轮相互大规模攻击,造成较大损失与人员伤亡,为本就阴云密布的俄乌局势更蒙上浓重阴影。

  其次,在国际政治层面,乌克兰危机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冲突,深刻影响国际安全形势,不断推动国际战略力量和格局进行深度调整。两年来,国际安全形势愈发尖锐对立。这场危机严重加剧了国际政治中的集团对抗和阵营对立。围绕乌克兰危机,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大国协商一致原则面临艰难困境,集团对抗日益取代机制合作。乌克兰危机升级让大国关系发生变化。一方面,俄欧关系、美俄关系破裂,美欧关系走近,欧洲陷入长久地缘政治冲突漩涡,欧洲长期追求的战略自主遭遇明显挫折,对美战略依赖程度加深。欧俄经贸合作彻底破裂、政治合作冻结,对抗取代合作成为欧俄关系的主基调,隔绝孤立恐将长期延续。另一方面,美国没有改变视中国为最大竞争对手、改变遏制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打着“今日俄乌就是明日亚洲”的幌子,在强化亚太双边同盟的同时,推动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成型,撮合日韩关系出现“戏剧性的改善”,加固美日韩军事同盟体制,构建多个如“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小院高墙”式排他性组织,助长了亚太地区的集团化和阵营对抗局面。

  第三,在国际安全层面,乌克兰危机反向助推了全球性军备竞赛,增大了大国高强度对抗风险。受乌克兰问题刺激,全球主要国家纷纷上调军费,军事化程度明显提升。设在伦敦的知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在2024年军事平衡报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国防开支已升至2.2万亿美元,平均增长9%。最突出的是美国,其886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已经超过排名其后9个国家军费的总和。在欧洲,德国军费预算增长3.4%,达565亿美元;法国军费增长7.5%,达497亿美元;俄罗斯则增至约1200亿美元。在亚洲,韩国发布《2024至2028年国防中期计划》,计划未来5年投入约2700亿美元用于军费开支。根据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政府预算草案,日本防卫预算2024财年为559亿美元,比2023财年增长16.5%,再创历史新高。

  第四,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不间断的极限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增大国际债务和金融领域风险,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造成部分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阻碍。在这场地缘经济大震荡中,世界经济三极鼎立格局出现变化,欧洲一极分量减轻,欧洲经济遭受多重冲击。受欧盟对俄制裁反噬效应影响,欧洲能源价格飙升,通胀高企,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民众实际工资严重缩水,购买力下降。全球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亚太倾斜。发展中国家拒绝追随美西方制裁俄罗斯,也显示“全球南方”的经济自主愿望和能力增强。包括“去美元化”在内的反对美国经济霸权行动,日渐增多。

资料图:美国援乌物资。 

  乌克兰危机爆发已两年,厌战思和的情绪在世界范围内发酵,目前只有和平的零星曙光,尚未看到局势缓和的明显迹象。俄乌双方现已逐步适应战局。俄罗斯已逐步转为战时体制,各项经济指标有所回升,军工行业全力供应前线,后续兵源也持续补充。而乌克兰尽管进入全面防御态势,但国内不接受谈判、坚持继续作战的民众仍占多数。美西方虽因国内政治争斗、加沙冲突等原因,对乌支持力度有所下降,但出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因素,总体上不会停止。欧盟日前通过对乌克兰500亿欧元援助,拜登也在力推新援乌法案。美西方援助乌克兰F-16等装备也即将到位。由此看来,2024年乌克兰危机还会持续。未来一段时间,这场危机或经历冷热交替、时缓时急的漫长过程。双方均面临赢不了、谈不拢、退不得的尴尬境地,冲突目标也异化为让对手流更多的血、承受更大的损失,最大限度消耗对方资源,在意志和韧性的比拼中迫使对方退让。2024年年底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会否为这场残酷危机的最终停火息战带来积极变化,还有待观察。

  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当事方,中国一贯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中国对俄罗斯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与乌克兰也保持着沟通。中国的立场不取决于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是基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中国一贯反对冷战思维和集团对抗,主张妥善尊重和适当回应各国合理的安全利益和关切。事实证明,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才能构建起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才能让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变得和平、繁荣和美好。(本文作者系中国新闻网与腾讯新闻联合邀请)

【编辑:张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