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9:34:01 来源: sp20241130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
近年来,尝鲜新技术、涉足新业态,一批批高素质农民重新走入高校接受再培训,积极拥抱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经营理念,争当乡村产业“头雁”,为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10月25日,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现场,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常四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常成忙着向众多客商介绍着自己农场生产的富硒米。
“当前现有富硒水稻种植面积1100余亩,年产量达700吨,同时培育‘稻田蟹’养殖,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不同于父辈的常规种植模式,90后的常成通过水稻规模化种植、品牌化发展,运用新的经营模式,开拓出一条新型农业经营之路,成了当地乡村振兴“头雁”。
常成家的农场今年又迎丰收。受访者供图
成为“头雁”秘密何在?“走进大学校园接受‘头雁’培训,把产业链做大做强。”常成嘴角的笑意藏不住。
“农产品不但要产得好,而且还要卖得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邹志荣介绍,在科技方面,通过新品种的引进、技术指导、扶持新产品研发、经营方式和服务模式指导,对“头雁”培育进行系统指导。
据介绍,当前,榆阳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携手共建产业“头雁”联盟产学研基地,成立了种植、养殖、设施蔬菜、农产品加工等类型的5个专家工作站,通过抓三产融合、研产业链条、组成果转化,创新建立“头雁”研究生服务团,高校科技力量助力“头雁”发展,辐射服务全区同类型企业和小农户,发挥“头雁”示范带动作用。
据介绍,榆阳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2022年4月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计划5年培育320名“头雁”,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活力。
经过3年努力,榆阳区“头雁”培育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助推了317个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和初加工企业培育壮大,3000多名农户增收致富,培育形成一批“头雁”带动发展典型,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目前,第一、二期97名“头雁”已奔赴在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战场;第三、四期103名“头雁”正在如火如荼地培育过程中。
“头雁”高飞,引领共富。数据最有说服力:当前,榆阳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7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71家。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7家,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3918个。202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94亿元,粮食面积119.79万亩,产量达到44.35万吨。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人才队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聚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素养,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目前,我国累计培育900多万人次高素质农民。
农高会临近结束,像常成一样的各类“头雁”将陆续返回家乡,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把培训成果应用于“三农”生产一线。
“常成,成为‘头雁’后,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记者问。
“计划把种植面积增加到这个数。”常成伸出5根手指。
“1500亩?”
“不,5000亩!”
(责编:王仁宏、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