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医生”问诊记

发布时间:2024-12-15 12:15:14 来源: sp20241215

  2月底的一个早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西安工务段探伤车间班长畅港带领3名工友出发了。他们的任务是对陇海线三桥动走联络线进行探伤,这是一条连接普速和高铁的联络线。

  到达陇海线下行K1087公里处,“天窗”时间一到,立即将“小黄车”抬上线路,拧紧螺栓,接好电路,检查完设备线路,打开水路通道阀门,哗哗哗的水滋到了钢轨上,“小黄车”开始作业。

  由于钢轨长期受到火车车轮的辗轧和碰撞,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加之冬季气温昼夜温差大,热胀冷缩可能产生细小裂纹,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日积月累就会造成钢轨断裂。

  畅港和工友的工作就是对钢轨表面进行探伤,并全方位探测钢轨毫米级裂纹,人们称之为给钢轨做B超,他们也就成了“钢轨医生”。

  “春运期间,列车加开较多,为了确保旅客平安,我们每天的探伤巡检从之前的8公里增加到25公里。”驾驶员刘健说。

  春寒料峭,没走几分钟,额头上的头发都被雾气冻住了,但再冷的天,也挡不住工友们上道作业的脚步。

  “小黄车”匀速前进,耳边的风冷飕飕地刮到脸上,畅港和检测员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屏幕,“如果钢轨出现鱼鳞纹、核伤、裂纹等伤损,电脑屏幕就会出现伤损波形。鱼鳞纹不可怕,可怕的是钢轨内部隐藏的核伤,一处比芝麻粒还小的钢轨内伤就有可能造成断轨的风险,容不得丝毫马虎。”畅港一边盯着电脑波形一边说。

  “小黄车”学名叫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由行走、检测、分析三部分组成。行走部分由电力系统驱动;检测部位于小车底部两侧,通过发射超声波,完成对钢轨病害的检测,每个探轮有9个通道,可以全覆盖检测轨头和轨腰区域;分析部分是“小黄车”的“大脑”,车上的主机系统与电脑进行匹配,通过大数据运算,将超声波数据及时反馈到电脑屏幕上,检测人员通过分析波形,可以准确定位伤损位置、判断伤损类型。

  “停,停,停一下,倒回刚才的位置。”畅港发现屏幕上波形异常,立即叫停。

  小车返回刚才的位置,畅港一个箭步跳下车走到屏幕前。“这个地方钢轨左股接头疑似孔裂。”检测员刘佳明指着屏幕对畅港说。“八通道发现,灵敏度不是太高,下车复核,再确定一下……”看完波形图,畅港决定用焊缝仪器进行再确认。每次探出伤损,他都要用两个不同的探伤仪反复测试,防止单个仪器“误报”。

  只见畅港先用耦合剂均匀地覆盖在钢轨表面,然后用探头在耦合剂处来回游走,随着探头的移动,焊缝屏幕上的波形也跟着来回跳动。看过数以千计伤损波形的畅港,脑子里立刻就判断出伤损类型,随即用携带的油漆,在钢轨伤损处画了一个三角形。

  “一般情况下,探伤过程中发现钢轨轻伤,我们就会在伤损位置标记一个三角形,如果是重伤,就三个三角形。做完标记,我们需要立即通知线路工区,及时对伤损进行处理。”畅港一边解释,一边跳上“小黄车”,继续作业。

  以前手推单轨探伤仪的时候,同样的工作需要8个人一起干,作业人员只能徒步检修,手推着探伤仪的同时,眼睛盯着探伤仪屏幕,脚下还得迈着小碎步,跨过一道道枕木,一个小时顶多检查2.5公里,每次最多10公里。而如今,“小黄车”最快检测速度能达到近15公里/小时,一个天窗就可检查20多公里的线路,作业效率提高了6倍,而且“小黄车”可以很轻易地检测出之前人力作业不易发现的故障,检出率也比以前高了不止2倍。

  “野外作业虽然辛苦,但看到一列列火车将人们安全、正点地送达目的地,苦点累点我们也很欣慰。” 畅港说。

  毛浓曦(来源:工人日报)

毛浓曦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