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4:38:02 来源: sp20241109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伟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开拓。因此,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等,核心是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创新发展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数字经济发展要有新突破。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使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算力成为经济技术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技术竞争的新赛道,也是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的着力点。需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以算力的增强提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要在数字产业化基础上推进产业数字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赋能各个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又要依靠数字经济提供的技术和平台,推动新产业及其技术的创新,促进企业运行数字化,还要推动政府治理、社会管理数字化。
二是着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过去,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主要讲的是引进国际上的新技术。但是,后发国家越是接近现代化,就越是难以从发达国家引进关键核心技术。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已从以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和并跑、领跑并存。所谓并跑,就是与国际接轨,也就是在同一科技前沿方向上发力;所谓领跑,就是与未来接轨,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引领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而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当前,全球分工已经进入产品内分工阶段,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环节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我国的产业链布局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另一种是我国的产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影响产业链布局的决定性因素涉及科技水平、成本和市场状况等。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科技环节上对中国企业断供,造成多条我国参与的产业链“断链”。这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是挑战,也是机遇。要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之路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城乡、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解决这些不平衡问题,不是在各个方面的低位上协调,而是要在高位上协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协调发展需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四化同步”是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新时代新征程,这一经验需要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一是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包括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及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等。二是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需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三是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按照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要推动城镇具有城市功能,具备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又要推进城市现代化,使其成为各个区域现代化的策源地,增加现代城市要素供给,实现产、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四是在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中建设农业强国,构建与居民消费升级相适应的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生物和数字技术创新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另一方面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对后发地区来说,需根据“四化同步”要求补齐短板。我们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一是推动产业发展一体化,例如,先发地区将其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布局到后发地区,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例如,先发地区作为科创中心将创新的成果安排到后发地区实现产业化;三是建设双向的“飞地经济”,例如,先发地区把科技(产业)园建设在后发地区,后发地区把研发机构建设在先发地区;四是交通信息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以此缩短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的距离;等等。
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加快发展面临更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容更加广泛,人们期盼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推动绿色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三是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四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的开放发展之路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推动现代化建设,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需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相应的措施包括:扩大市场准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二是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打破技术封锁,进行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可靠路径。要着力引进创新资源,尤其是创新人才,在处于国际前沿并引领产业创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对此,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尤为重要,要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三是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现在,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竞争优势有所变化,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四是在开放中统筹发展和安全。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现代化的共享发展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不是在实现现代化后再去推动共同富裕,而是要同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新征程上还需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共享发展,既需推进包容性发展,又需持续深化改革。
在推进包容性发展方面,针对城乡、区域差距,要采取有效措施,尤其要关注农村地区和后发地区的发展;针对行业间收入差距,需基于市场对各个行业的客观评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针对人力资本水平差异造成的收入差距,需加强教育培训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在持续深化改革方面,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是发挥好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发挥好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其在城乡、区域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三是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洪银兴)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