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联会里的老北京

发布时间:2025-01-01 18:02:47 来源: sp20250101

  北京,一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住在胡同里的人们,既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六朝古都”的历史,又能侃侃而谈当下的热点话题。在老城区的新联会里,就有这样一群“老北京”,他们用“新”的方式,展现着、传承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刘铮:走过东城的街巷

  去未知的地方旅行、拍摄让人心动的视频,这是新媒体人刘铮过去几年的生活。而在加入东城区新联会后,他的旅程又被牵回到童年的起点——四合院、老胡同、旧城楼。带着“行万里路”得来的经验,刘铮和新联会的成员们,再次把镜头对准了家乡。

北京市东城区新联会新媒体专委会主任、微博摄影博主刘铮参加东城网络大V健康发展座谈会,左一为刘铮。(受访者供图)

  讲述我的城市

  得知能够站上永定门城楼拍摄时,刘铮的心里有些激动和雀跃。

  “我小时候住在北京城的南边,当时母亲会推着我去天坛公园。”刘铮说,“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永定门城楼开始复建。伴随着它一步步建成,我自己也慢慢长大,所以很有感情。”

  这次拍摄永定门,是为了制作“东城有约非凡十年”的系列视频。作为一名“玩转互联网”的旅行Vlogger,自从加入了东城新联会,有这样的活动,刘铮便会跟成员们一起到街头去拍摄,再把素材剪成短片,发在社交平台上。

  “那是我第一次站上永定门城楼,真的就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刘铮说,“那天天气很好,从南向北望,你甚至能看到鸟巢旁边的建筑。非常通透、非常漂亮,让我有一种历史的穿越感。”

  这一天,刘铮和成员们走了很多个拍摄点。他记录下了鼓楼上刚恢复的击鼓表演,看到了从非洲远渡重洋而来的永定门城楼的“金柱”,把自己对老北京的了解和情怀变成了相机里的一个个镜头。后来,刘铮用它们制作了题为《行走中轴阅见鼓楼》的Vlog,收获诸多好评。

  对刘铮来说,拍摄、制作这些视频不仅是为了宣传东城的文旅资源,也让他自己——“这个城市里长起来的娃”——感到有趣和跃跃欲试。他说:“我讲过一点它的故事,觉得它跟我的关系就更强烈了。”

  人是最美的风景

  今年五月,东城区发布了“东城统一战线资源地图”,刘铮为四条旅游路线之一的“同文之旅”拍摄了视频,以游客的视角,带着观众去看珐琅厂、红桥市场等地。但比起北京城的风景,有时刘铮更希望把镜头对准北京城的人。

  “我们这一次去拍北京珐琅厂,在做镜头的取舍时,可能就几秒钟,但我们会更愿意把镜头留给人”,刘铮说,“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我跟大家说‘你看这儿还有这个’,这些人才是最宝贵的,他们是独一无二的。”

  “最美的风景是人”,这是刘铮旅行的座右铭,也是他作为新联会成员拍摄宣传视频时,希望能融入进去的自己的理念。

  “当地人”这道风景,展现着每座城市的独特之处。“比如天津人一吵架我就冲过去了,因为那是难得的、最能让你感受到当地文化扑面而来的东西之一。”刘铮说,“北京胡同儿里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谈起老北京的人,刘铮可以说出无数个有趣的、值得挖掘的理由。有“脾气很倔的老街坊”,心里是想帮你、嘴上一定要损你的老大爷;有开在中轴线旁边的小卖部,它们几十年来见过了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面孔;有红桥市场里经验老道的师傅,能靠“比划”跟外国游客交流无阻。所有这些,都成为他创作时的灵感源泉。

  其实,不仅是拍摄中会遇到有趣的人,在新联会的新媒体专委会里,刘铮遇到的人也都是“有趣的”。虽然大家都以网名相称,见面的时间很少,但按刘铮的话说,“新媒体人理解新媒体人”,彼此能懂得对方的想法,有困难也愿意伸出援手。

  “旅行是一件开心的事儿,”刘铮说,“所以首先是自己要开心、要充满活力,这样创作出来的内容才能更具能量、给人带来开心。”

  新联会里的“姚大姐”:一颗“不老心”凝聚邻里情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新联会副会长姚燕在元宵节慰问环卫工人,右二为姚燕。(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钟鼓楼大街,许多人都认识一位“姚大姐”,她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胡同里,忙前忙后,为了自己的生意,也为了社区的福祉。

  这位70岁的老人名叫姚燕,是“姚记炒肝”的掌门人,也是交道口新联会的副会长。

  她自称“钟鼓楼下长大的孩子”。在晨钟暮鼓的回响中,钟楼前的小广场不断变迁,曾经满大街捡煤核儿的“姚丫头”如今已两鬓霜白,她守着父亲留下来的小吃店,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浪潮中寻找着新出路,同时也伴随着社区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社会角色。

  前不久,交道口街道新阶层领域楼宇园区实践创新基地成立。当天,姚燕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报道”,让身边朋友都知道,社区里有了一片便民新天地,不仅能帮助居民理发、按摩、修脚、补鞋,甚至还能帮着“带孩子”、提供法律咨询,而且还是免费的。

  在姚燕的“报道”里,交道口新联会三年的工作成果一目了然:2021年5月,在交道口大兴社区,联动金板寸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居民理发;2021年10月,走进平谷七彩阳光儿童康复中心,为自闭症儿童捐献生活物资……图文并茂,生动鲜活。

  “这些年轻人做的事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姚燕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文章,让许多社区老居民第一次听说新联会这个“新鲜组织”。

  一位70岁的老人加入新联会,不但热心公益,每天还琢磨怎么用互联网发文章,让大家了解新联会,这样一颗“不老心”源于她在商海中磨练出的经营本能——“求新求变”。

  “父亲一直教导我,要不断学习新东西,不前进就会落后。”谈到自己的“不老心”,姚燕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姚墨先。

  上世纪80年代末,76岁的姚墨先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鼓楼脚下的餐饮商机,开办了“燕平小吃店”,这是姚记炒肝的起点。在姚燕眼中,父亲是个高明的“舵手”,他总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及时转舵,找到合适的方向。

  自2004年姚燕接手姚记以来,姚记炒肝总店从原来的23平方米扩大到300平方米,还开了三家分店。

  “一味守旧,会被时代淘汰,但‘老味道’也不能丢。”在姚燕看来,姚记炒肝长久经营的底气在“老”,出路则在“新”。如今的姚记炒肝,“新中式”装修与窗外的鼓楼相得益彰,豆汁儿冰激凌、杏仁豆腐、麻辣卤煮等“新品”满足了年轻人的口味。

  姚燕说,“姚记的变化是一点一点发生的,这些虽然是小事,但人们用餐的感受会不一样。”如今,70岁的姚燕仍在不断求索,她的“取经”对象既有“天兴居”等老字号,也有新联会这样的“年轻组织”。

  围绕社区需求做公益是交道口新联会的工作特色。“我喜欢和这些年轻人在一起”,加入新联会以来,无论是赴平谷看望自闭症儿童,还是为附近社区居民公益剪发,姚燕从未缺席,久而久之,她逐渐在心里埋下了公益的种子。

  采访间隙,记者在鼓楼大街的姚记炒肝总店遇到一位有语言障碍的客人,他手持一张红色的卡片和写着套餐序号的白纸,在柜台取走晚餐。

  “这是新联会带给我的启发,公益这根弦时刻不能松懈。”姚燕说。

  今年5月,姚燕把公益理念引入了门店经营。她与钟鼓楼附近的两个社区合作,发放红色的“便民服务卡”。她说,“我第一批发了150张便民服务卡,由社区发放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以及生活困难的居民。凭借这张卡片,所有菜品都可享受低折优惠。”

  胡同里的邻里相助,是北京城醇厚的百姓记忆。钟鼓楼下的老社区是姚燕的家,也是姚记“长大”的地方。加入新联会,让姚燕这颗“不老心”有了更大的舞台,凝聚邻里情,携手社区居民共建钟鼓楼下的美好家园。(完)(《中国新闻》报 作者 王曦泽 罗鲁峤)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