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09:22:03 来源: sp20241109
西藏林芝市波密县烈士陵园中,长眠着400多位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建设发展等各时期牺牲的烈士。
曾有寻访英烈的记者询问陵园工作人员,这里有修建川藏公路时牺牲的烈士吗?工作人员回答:“这里到处都是。”
1954年,由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全长2412公里的川藏公路北线建成通车。为了在世界屋脊上开辟这条连通西藏与内地的道路,3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和民工长眠在雪域高原。
军民前赴后继建成的路,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30年来,对口援藏工作硕果累累,西藏国内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56.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392.67亿元。人民军队牢记性质宗旨,持续发扬“老西藏精神”,积极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实施30周年之际,我们随记者走进那些官兵牺牲奉献过、如今又倾情帮扶的地方,感受人民子弟兵赤诚的爱民情怀。
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卓木拉日雪山。新华社记者 姜 帆摄
西部战区总医院援藏医疗队专家为群众义诊。韦世铭摄
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红岩雪鹰”宣传队队员与重庆西藏中学师生在军民广场合影。冯 望摄
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某兵站 林芝市波密县岗巴村
“天险”变身致富路
■郭 宏 本报记者 杨明月
初秋,沿川藏公路自驾入藏旅游的热度不减。看到来喜德林卡观光、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岗巴村村长突邓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季度,咱们新建的‘帐篷营地’收入28万元。” 见到前来定期走访的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某大站某分队干部赵春勇,突邓高兴地介绍兵站帮扶的旅游产业情况。
突邓告诉记者,岗巴村是个小村庄,以前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民想要多赚点钱,只能外出打工。自2018年川藏兵站部某兵站与岗巴村结对帮扶以来,村里新建起蔬菜和水果大棚,入村道路硬化翻新,村民收入日渐增长。
近两年,随着川藏公路自驾游不断升温,兵站结合岗巴村风光优美、山货丰富的实际,深入调研、集思广益,与村“两委”一同谋划发展乡村旅游,开辟“帐篷营地”,打造高原帐篷旅游品牌,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林芝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川藏公路游客经济,带动岗巴村300多名村民实现增收。
“318国道通麦镇至排龙乡段,道路狭窄,坡度起伏大,地质灾害频发,过去人们称之为‘通麦天险’。直到2016年,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才正式通车。”赵春勇告诉记者,“沿318国道自驾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国道途经波密县多个村镇,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通麦大桥、迫龙沟特大桥等已成为川藏线游客的打卡地。”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
夜幕降临,岗巴村村民们围坐一起,又唱起了这首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洗衣歌》。
西藏山南军分区 山南市错那市勒门巴民族乡
党建有了“指导员”
■张照杰 本报记者 杨明月
入秋,地处喜马拉雅山东段勒布沟大峡谷的山南市错那市勒门巴民族乡绿意盎然。缭绕的云雾像洁白的哈达,环抱着山谷中的村庄。这处“山南小江南”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沿着蜿蜒的柏油路进入勒乡,“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等大红标语格外醒目。一幢幢别墅式的新居整齐排列,家家户户屋顶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和部队开展的共建活动。”勒乡党总支书记李佳告诉记者,近几年,军地深入开展以“共学党的理论固信仰信念、共建基层组织固一线堡垒、共促民生改善固脱贫成果、共树文明新风固民族团结、共守神圣国土固边境安宁”为内容的“五共五固”活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共学共建。
针对边境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驻地群众经济收入水平不高等实际,山南军分区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五共五固”工作为载体,推动党建力量进一步下沉,建立一连结一村、一官驻一组、一班带一户、一兵帮一民“四个一”结对帮扶机制,坚持“党政军民一盘棋、组织生活一起过、军地党员结对子、军地党建相互融”,推行“双向聘请、交叉任职”。如今,13名驻军部队优秀官兵代表兼任帮扶村“党建指导员”、19名村党支部正副书记兼任边境工作顾问,将党组织战斗堡垒牢牢嵌在守边固防的最前沿。
“连队政治指导员担任村里的‘党建指导员’后,给我们的党员干部传授了不少党务知识。”李佳说,“有的‘党建指导员’还在村里办起培训班,教门巴族群众学好用好汉语。”
在海拔4300多米的浪坡乡汤乌村,“党建指导员”张泽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地搭建“党务课堂”培训班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自2020年以来,张泽明所在的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不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与地方基层党组织联合组建了17个边境一线临时党支部,携手共建12个军警民通用执勤房,为边民生产生活和官兵巡逻执勤提供方便。近几年,该团还有10多名退役军人进入边境村“两委”班子,建强了一批基层党组织。
“有了主心骨,群众团结得更紧密。”张泽明说,“我们‘党建指导员’就是要力争做好稳边富民的‘主心骨’。”
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 重庆西藏中学
“红岩”烛照成长路
■隋广亮 本报记者 杨明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我们藏族班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分重要……”近日,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重庆西藏中学内,一场线上理论辅导正在进行。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红岩雪鹰”宣传队队员闵杰为藏族学生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进行沟通交流。
“和藏族中学的学生共同学习,是我们宣传队的一项重要任务。”闵杰说,“藏族学生来到重庆接受优质教育,助力他们打好爱党爱国的思想根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实际,党中央做出“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在内地为边疆民族地区大规模培养人才的先河。成立于1985年的重庆西藏中学,是全国首批开办的内地西藏学校之一,80%的生源来自西藏。
同在红岩精神的诞生地办学,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在西藏中学建校之初就与该校建立联系,并发挥重庆红色资源优势,选派官兵深入藏族学生中常态开展国防教育,与藏族中学共同举办专题党课、主题班会等活动。
“金珠玛米,呀咕嘟(藏语,意为‘解放军好’)!大哥哥,我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了,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帮助!”7月中旬,重庆西藏中学藏族学生普姆考上大学后,第一时间向“红岩雪鹰”宣传队队员施加荣分享喜讯。
普姆是施加荣的结对帮扶对象。“我们每名‘红岩雪鹰’宣传队队员,都至少有一个结对帮扶的藏族学生。”施加荣说,“每当他们考上大学,我们都特别开心。他们有了好的前途,西藏的未来发展就多了一分力量。”
据统计,重庆西藏中学成立39年来,99%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返回西藏工作。他们遍布各个行业领域,成为建设西藏的重要力量。
“军民千里共党恩,汉藏团结一家亲。”在重庆西藏中学,如今共有70多名军人和退役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两校师生共学红岩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谱写出一曲军民携手、民族团结的赞歌。
西部战区总医院援藏医疗队 阿里地区改则县人民医院
留下本土“医疗队”
■王子冰 本报记者 杨明月
救援,在深夜展开。
8月中旬,西藏阿里地区羌塘草原正值旅游旺季。游览途中,游客张先生突然晕倒,被连夜送至改则县人民医院。
正在改则县人民医院执行援藏任务的西部战区总医院第4批援藏医疗队队长苟放很快做出诊断,患者为急性大面积脑梗塞。在海拔4700多米的藏北腹地,这类危重症来不及转运上级医院。苟放紧急联系西部战区总医院卒中中心,通过远程会诊,连夜制定治疗方案。由于诊断精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这样的手术,在西部战区总医院开展帮扶之前我们是做不了的。”改则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加央顿珠介绍,西部战区总医院自2021年起派出援藏医疗队驻点帮扶改则县人民医院,3年来共派出4批次医疗队。“通过分析学习这一病例,本院医生也有了高原地区脑梗治疗的经验。”加央顿珠说。
援藏以来,西部战区总医院医疗队不仅在医院推广新技术、新开诊疗项目,还通过“一带一”“师带徒”等方式为医院培养医、技、护骨干,带出10多名“本土专家”。内科医生强珍,就是第2批援藏医疗队队长秦扬的“徒弟”,现已成为医院的骨干人才。
“援藏医疗队的军医大多对高原病很有研究,他们的指导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强珍告诉记者,许多援藏医疗队医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针对性治疗方案,都成为“经典案例”,为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提供了指导。
3年来,援藏医疗队还多次为当地政府、学校、牧民开展科普讲座,下乡为群众义诊筛查。下沉专家配合“本土专家”,为高原藏族群众带来了健康福音。
“每次听到藏族群众称呼我们‘金珠玛米’,我既自豪,又感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苟放说,“为了藏族群众的健康,我们不仅要坚持定点援藏、定期义诊,还要在本地医院培养更多高原病专家,为藏族群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制图:王秋爽
(责编:王珂园、王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