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花儿别样红——新疆塔县卫国戍边群像记

发布时间:2024-12-16 02:19:29 来源: sp20241216

这是一座“云端上的县城”——它位于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超4000米,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近在咫尺。

这里“一县通三国”——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它接壤,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便坐落于此。

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国门卫士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边防战士、海关关员、边境警察、护边员……各族同胞在这里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书写大风吹不动、高寒打不动、强敌撼不动的卫国戍边新篇章。

坚守:“生命禁区”闯“三关”

出塔县县城,沿中巴友谊公路一路向西,一个多小时车程后,水布浪沟海关旧址映入记者眼帘。

“一顶帐篷七个人,三头牦牛一口锅。”1969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始进行边境贸易,从此,“帐篷海关”在帕米尔高原扎下营盘。

在塔县工作,尤其是守土戍边,要过生理、生活、精神“三道关”。

2023年9月20日,一辆货车经过红其拉甫国门出境。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红其拉甫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紫外线强烈。头痛、失眠、脱发是国门卫士的“家常便饭”。

这里“一日四季”,上一刻还是烈日高悬,晒得皮肤生疼,后一刻便是雨雪纷飞,寒风呼啸。

“卫国戍边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无论什么条件,我们都要站在我们应该在的岗位上。”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三队副队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孙超说。谈到脸上的紫外线灼伤、因冻疮而开裂的双手、高原带来的“少年白头”,他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

随着国家持续投入,一代代国门卫士艰苦奋斗,将昔日不毛之地建设一新,驻地也经历了从“帐篷”到“别墅”的变迁。

“我们住上了新式营房和标准间,前哨班用上清洁、高效的电采暖,互联网连接到宿舍,就连氧气都接到了床头。”卡拉苏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政委邱生智感叹,戍边民警的执勤生活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养花种菜也不再是难题。大家伙儿集思广益,利用高海拔光热资源,建设阳光房,探索种植各类蔬菜瓜果。“过去尤其是冬天,满眼只有单调的灰白。”民警王植成说,如今可不一样了,业余生活日渐丰富,兴致来了,还能在诵读亭里听段故事、读读书、唱两嗓子。

这是2023年9月23日在卡拉苏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阳光房内拍摄的西红柿。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年过半百的杨晓林是个“老海关”,在红其拉甫海关干了20多年。组织上体恤他长时间坚守高原,要把他调到条件好点的地方。老杨放不下“塔县的山山水水”,又申请回到帕米尔高原。如今,他领着一批新生海关关员,继续坚守在塔县连通塔吉克斯坦的卡拉苏海关。

“卫国戍边,没有情怀是不行的。”老杨常说,路再远,忠心向党;山再高,不忘初心;风再大,必有定力。

老杨不是孤例。在塔县,有的国门卫士来了走、走了再来;有的携家带口,扎根边疆;还有的,一个在山上守边,一个在县城执勤,两口子“同在一地为异地”……

星空下的红其拉甫国门(2023年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他们远离繁华都市,来到雪山深处,默默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守卫祖国边疆,用个人的孤独、寂寞,换取万家的团圆,用忠诚筑起祖国边关的万里长城。

传承:赓续卫国戍边志

塔什库尔干,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塔县最多的就是石头,有一块石头格外令人心生敬仰。

塔县域内瓦罕走廊的尽头,在这块三人合抱的石头上,刻着一颗五角星和几段话,其中,有这样几句——“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四十余载我卫国戍边。一辈子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

这是龙吉克·卡德尔一家四代护边的家训。刻下家训的人,是龙吉克的父亲卡德尔·阿布都克力木,他曾是边防军人,也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主人公阿米尔的原型。

2023年9月21日,在瓦罕走廊,一家四代护边的龙吉克·卡德尔(左二)在向家人讲述家训石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过去要骑马或骑牦牛,走一整天才能到这里。”60多岁的龙吉克·卡德尔退休后,继承父亲义务护边的遗志。此行,他带着新婚侄子夫妇。“接力棒现在传到年轻一代手里,要继续履行世代守边卫国的使命。”在家训石旁,龙吉克向家族年轻一代叮嘱道。

如果没有地形熟、人头熟、语言通的护边员,祖国西陲的安宁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这里,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塔吉克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一出生就和牦牛、羊群为伴,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岭间,是这里的“活地图”。

戍边路上,传承从不缺位。“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书写戍边传奇;龙吉克·卡德尔,从他爷爷起四代人卫国戍边,已先后走出53名党员、22名军人及警察和84名护边员……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奔波在边境一线,用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守边情结,坚守在保卫祖国边防的第一线。“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是他们最朴素的告白。

2023年9月4日,在塔县,“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抚摸儿子生前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在瓦罕走廊入口的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一座石头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无悔青春”“无上光荣”“别害怕”……派出所所长彭明有说,不少民警巡边时捡回了石头,写上自我勉励的话语。

2023年9月21日,新疆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带领护边员,在瓦罕走廊巡逻踏查。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在这座“石头城”,记者见到许多石头,有些刻着“历史”,有些刻着“中国”,有些刻着“传承”……

发展:兴边富民稳边防

塔县石头多,牦牛也多。巡边山高路险,拥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是不可或缺的伙伴。

2023年3月19日,在塔县达布达尔乡,牦牛叼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比江·比格瓦孜(右二)和队友骑着牦牛在村旁的一块空地上训练。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见到护边员库尔逊江·加尼时,他正忙着收拾新家。“过去,牧场只有毡房和石头堆的土房子。现在你看,新村建起来了。”年近50岁的库尔逊江难掩兴奋,家里的牦牛等牲畜也有了温暖的“新家”。

从“深山放牧无定所”到“大山深处有我家”,这些年,塔县护边员的日子越过越好。

守边固边必先兴边富边。走进鞍钢集团援建的牦牛肉加工厂生产车间,肉香扑鼻而来,身着统一工服的人员正有序作业。塔县牦牛肉加工厂项目是鞍钢集团重点帮扶项目之一,带动了当地“土地种植+牦牛养殖+牦牛肉深加工+品牌培育”整条产业链发展。

2023年9月24日,在塔县一处牦牛肉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将牦牛肉干装袋。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自从有了肉食品加工厂,家里牲畜销路问题解决了。”古丽巴哈尔·阿布都热曼告诉记者,她也不用再离家很远去外地打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一系列措施持续促进塔县繁荣稳定。

县城西边,一排排三层小楼林立,吾拉木艾山·扎依克一家四口2018年搬进了这个地震后重建的小区,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宽敞舒适。妻子米日姑丽·艾克米汗曾在塔什库尔干乡小学任教,如今在县中心幼儿园当园长。

2023年9月22日,在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孩子们课间吃免费营养餐。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米日姑丽深感塔县教育事业的喜人变化。“我们学校室内通了地暖,教学楼内还设置了图书馆、音乐教室等一些活动场所。冬天,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开展活动,别提有多高兴了。”

更多令人欣喜的变化正在发生。自驾穿行网红公路盘龙古道,山脚下昔日深度贫困的班迪尔乡坎尔洋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餐厅里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各地口音汇集。

2023年9月4日,塔县文工团的拜合提亚尔·居马汗为游客演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妻子古丽巴努尔·库尔恰克在一旁伴舞。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我们正加快打造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驻村干部马宁介绍,当地正通过挖掘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发祥地,以及油画《塔吉克新娘》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景区。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

援疆干部、驻村工作队、支教老师……卫国戍边的队伍接续更替、不断壮大。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同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疆。

文字记者:李自良、刘红霞、李响、关俏俏、高晗、宿传义

视频记者:宿传义、李响、刘红霞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崇大海、朱舜、戚文娟、姜子炜、郭洁宇

统筹:郜新鑫

(责编:彭静、任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