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8:30:19 来源: sp20250101
戏曲科介、锣鼓曲牌是对生活的高度凝练,是经过“编码”的舞台语汇。若观众无法“解码”,就会有欣赏障碍,所以戏曲观众需要“带个路、领进门”。
在过去400多年岁月中,闽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流响于坊巷深院、水榭歌台,活跃在市井码头、田野乡间。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艺校闽剧班一度陷入困境,甚至中断招生近10年。1992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将闽剧班综合楼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次年,闽剧班全面恢复招生,闽剧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我有幸成为那一届学员,经过6年系统学习,毕业后我们班全部进入福州市闽剧院,成为闽剧舞台的新生力量。在学校里,我第一次勾描上鲜艳的油彩、穿戴起崭新的行头;在这里,我第一次听到了属于自己的掌声和喝彩。从《陈靖姑》中大爱无疆的传奇人物陈靖姑到现代戏《杜鹃山》中的党代表柯湘;从《杨门女将》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到《王茂生进酒》中温婉坚韧的柳金花……伴随着一个个舞台形象的亮相,一个个专业奖项的鼓励,当然还有抹不尽的汗水泪水和捶打历练,我的闽剧人生锣鼓铿锵、浓墨重彩地开场了。
2009年闽剧《陈靖姑》参加第四届福建艺术节。我饰演的女主角陈靖姑,矢志保护妇女儿童、为百姓扶危济困,她的传说在福建当地家喻户晓。怎样把这个人们熟知的传奇人物演绎精彩?我阅读了大量传说故事,研究了众多绘本壁画,也参考了许多资料之后,决定大胆突破行当。陈靖姑不仅具备了花旦的灵巧自如,刀马旦的精神气质,还有着青衣的深情沉稳。所以从脚步、手势、眼神、身姿到唱腔、念白,都需要随着行当变化而调整。同时,在充分运用戏曲程式的基础上,我也注意增加生活化的情状姿态,从而塑造一个亲切真实的女性形象。《陈靖姑》的精彩呈现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不少家长专门来咨询如何让孩子进入艺校学习闽剧,显示出优秀戏曲作品蕴含的巨大影响力。
从艺过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传承的意义和创新的艰辛。2019年传承版闽剧《红裙记》是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闭幕式大戏,我在剧中扮演女主角柳氏(青年)。编剧王仁杰创作的剧本曲词典雅、格律严谨,非常适合传统曲牌,给闽剧声腔音乐提供了很大空间。林梦萍、陈乃春两位老艺人对戏曲方言的驾驭、对闽剧声腔的把控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同样的台词、唱腔,我这个年纪的演员念出来、唱起来就和老师们不同,少一点闽剧特有的味道。为了唱出韵味,我将念白根据不同场景采取文读或白读,咬字多用口腔共鸣、注意唇齿舌音,以凸显方言发音;唱腔尽量遵循传统曲牌的行腔特色,唱法上多用真声少用假嗓,更贴近老一辈艺术家的唱法。这次老师和我同台演出,她唱给我听、演给我看,这种实时的、鲜活的示范让我受益良多。同时,徐春兰导演对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按传统老戏的路子去完成角色,要更细腻地表达情感、更准确地演绎人物。从细密平凡的生活细节到生离死别的重大变化,怎样做到既有舞台美感又有生活质感?我在排戏时感受到空前的压力和焦虑。好在经过导演不断启发、纠正、示范,我终于慢慢找到了人物感觉和内在情感体验,最终在戏剧节上有较好表现。由此,我感受到“老戏”需要“新演”,才能接得上传统,跟得上时代。
为艺术传薪火,观众也需要培养传承。传承版《红裙记》谢幕时的场面非常感人:10年前有的观众还是单身青年,10年后他们已经为人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戏。台上,两代演员精彩演绎,台下,两代戏迷为之喝彩,这种传承令人动容。戏曲科介、锣鼓曲牌是对生活的高度凝练,是经过“编码”的舞台语汇。若观众无法“解码”,就会有欣赏障碍,所以戏曲观众需要“带个路、领进门”。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们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我们以“讲座+”的方式,搭配互动、展览、表演等其他形式,激发青少年兴趣。我还开通短视频社交账号,让人们从不同角度走近闽剧、欣赏戏曲。线上普及传播把人们引流到线下,许多人开始关注剧院演出动态,与朋友一同买票观看;越来越多学校发出邀请,欢迎闽剧进校园开讲、开班。
打造精品剧目、扩大戏曲影响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艺者坚定信念、不懈努力,更需要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让我们汇聚各方力量,以春雨润物般久久为功,绽放新时代戏曲艺术的魅力与光彩。
(作者为一级演员、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3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