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01 13:57:16 来源: sp20250101

人民网上海10月21日电 (记者栗翘楚)新型智慧城市加速落地、工业互联网发展持续“升温”、信息消费服务设施不断优化……近年来,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已成为数据资源畅通循环的关键支撑,引领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据工信部统计,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截至9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18.9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7.37亿户,5G行业虚拟专网超2万个,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达42%。

10月20日至21日,2023年中国5G发展大会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以“5G扬帆促新质,产业升级创未来”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设置开幕式暨主论坛、分论坛及投融资对接会等活动,发布5G发展最新成果,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5G扩容提质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云明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5G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表现在从有到优,网络覆盖更加完善;从弱到强,产业实力更加壮大;从点到面,应用赋能更加彰显。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持续强基础,进一步夯实网络能力,加快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5G网络深度覆盖,并逐步向有条件的县镇加速延伸,加快推进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部署,提升多元化5G网络供给能力。

持续谋创新,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前瞻布局5G-A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加快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商用部署,持续开展5G新技术测试验证,加快推进产业成熟。

持续促融合,进一步汇聚应用合力。发挥“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等平台作用,促进5G应用规模化、多样化发展,加强部门合作和部省联动,促进5G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

持续增共识,进一步深挖合作潜力。深化在标准、技术、产业、网络、应用、安全等领域国际交流对话,鼓励国内企业加强5G海外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主动把握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积极推进5G、“双千兆”网络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网络能力领跑全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总数达到8.8万个,5G基站占移动电话基站比重(37.2%)、5G基站建设密度(每平方公里13.8个)均位居全国第一,千兆固定宽带已覆盖961万户家庭,成为工信部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业务应用深度拓展,“双千兆”与制造、医疗、交通等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陈杰表示,下一步上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动《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落细落地,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上海将加快试点部署5G-A网络,加快发展万兆到户试点,到2026年成为全球网速最快、覆盖最全、时延最低的城市之一,率先迈入全球双万兆城市行列。

聚焦重点产业,培育一流的应用集群。上海将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产业的需求,创新网络的架构、运营模式,努力打造一批“5G+”、“AI+”等超级应用,依托“绽放杯”“光华杯”等遴选出来更多优质的“上海应用方案”,助力行业转型发展。

加强整体布局,塑造一流的产业生态。上海将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和标准的研制,在超高速光纤传输、下一代光网络技术等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引领产业发展。

南开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原主席龚克在会上围绕“杨帆新征程,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作了主旨报告。

针对全球5G发展态势,龚克表示,当前,5G商用已基本遍布全球,网络建设和市场发展加快,5G行业应用创新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字化生活三个方向展开,更多行业企业重视在其运营中实施5G技术的潜在好处,工业互联网、文体活动、医疗健康、智慧交通成为开展5G应用较为集中的领域。

针对我国5G发展状况,龚克表示,我国5G个人应用带动效果显现。在广度方面,行业范围不断扩展,在经济赋能价值方面,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在深度方面,应用不断走深向实,在工业、采矿、电力、港口、医疗等垂直行业实现规模复制。同时,我国5G技术供给能力随标准不断提升,驱动行业应用关联技术创新升级;5G应用融合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新型产品应用持续扩大;5G应用融合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新型产品应用持续扩大。

针对我国5G规模化应用,龚克表示,要围绕业务需求、持续完善网络覆盖,分业分类施策、加快应用规模扩散,建强产业体系、推动生态融通创新,增强主体能力、畅通生态融通渠道。“我国5G发展已进入应用规模化新阶段,应以业务发展为中心,着力应用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创造更高效益。”龚克说。

(责编:王连香、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