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口帮扶,让高原牧区孩子上好学(人民眼·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发布时间:2024-11-16 21:42:58 来源: sp20241116

  图①:学生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中心做机器人实验。   图②:周全(右二)指导学生做化学实验。   图③: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上口琴课。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供图   图④: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课间打篮球。   图①②④均为钟祖华摄

  引子

  清扫教室、领取新书、收拾宿舍……开学了,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们重返校园。前不久,学校包车,将这些孩子从400多公里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回西宁。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东南部,平均海拔4200多米,自然条件艰苦。2017年,上海投资,在西宁为果洛援建了这所寄宿制中学。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到西宁第一站,就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总书记在这所中学调研时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帮助,特别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教育对口帮扶,要把孩子们培养好,这有深远的意义。”

  从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拉开帷幕,到新时代升级为东西部协作;从给钱给物,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资金流、资源流、技术流、人才流向西部奔涌。

  以青海为例,党中央部署上海等6个省市和清华大学等23所高校对口援青,其中教育援青实现了各学段、各地区、人才资金项目全覆盖,推动青海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综合实力显著改善和提升。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布,其中提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在青海等欠发达地区,怎样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优势,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新学期伊始,记者走进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实地探访。

  

  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1万余名孩子从高海拔地区到低海拔地区接受更好教育

  湛蓝天空下,教学楼、宿舍楼黛顶红墙,与宽阔平整的绿茵场相映成景。明亮教室里,书声琅琅。高三(1)班学生迪洛正和同学们一块儿上早读,手中捧着的新课本,散发出淡淡纸墨香。

  两年前,当时15岁的迪洛带着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迎着蒙蒙晨雾,踏上从家乡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开往西宁的大巴车。

  早晨7点发车,8个多小时车程,迪洛激动得一路都没有打盹。第一次到西宁,回想起当时场景,迪洛记忆犹新:“很高的楼、很多的车、很宽的马路,城市很漂亮,学校更漂亮!”

  迪洛的家在甘德县下贡麻乡索合青村,村民们居住分散,户与户之间有时相隔几重山。从家到迪洛曾经就读的下贡麻乡寄宿制中心小学,40多公里路,骑摩托车一般要近2个小时,遇到恶劣天气,时间甚至翻倍。

  “舅舅每个月接送我一次。”迪洛回忆,冬天尤其难走,遇上下雪,羊肠小道冻成了一条冰带子。风雪刮在脸上,很疼,她便把头埋在舅舅的衣服后襟里。

  到了夏天,迪洛的父母要把牛羊赶去夏牧场,她上学的路程因之增加了一倍。“每次到学校,下了车,脚都是麻的,得慢慢走一会儿才能缓过来。”迪洛说。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果洛州教育水平、师资条件相对落后。果洛州教育局局长久迈旦增坦言,到基层调研时,上学远、升学率不高等教育问题,是村民们反映很突出的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援青重大决策部署,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对口支援青海6州。10多年来,各相关部门、省份积极响应,安排帮扶资金近27亿元,帮助青海实施新建、改扩建各类幼儿园项目3184个、中小学项目3035个。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就是援建项目之一。

  对口援建果洛州的上海市援青团队,在多年帮扶中发现,自然地理条件是限制当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把目光瞄向省会西宁——这里气候更温润,交通更便捷,对教师的吸引力更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更好。

  经过实地调研、多方协调,果洛西宁民族中学2017年在西宁市城北区开工建设,2019年7月建成投用。学校占地51亩,总建筑面积2.9万余平方米,面向果洛州所辖6县招生。“这是上海启动对口支援果洛州以来建成的最大单体援建项目。”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赵勇介绍。

  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自2019年招收首届学生以来,已有1700余名果洛籍学生从高原牧区来到省会西宁读书。在青海,受援6州共有1万余名孩子从高海拔地区到低海拔地区接受更好教育。

  配套建设教学、生活硬件设施,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

  “丁零零……”中午12点,下课铃响。结束了一上午的教学活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师生步入食堂。

  食堂上下两层,窗明几净。走近售餐窗口,各色菜肴丰富多样、价格实惠:6元一份的西蓝花炒香肠、3元一份的麻婆豆腐、1元一份的红烧冬瓜……

  伴随着刷脸支付设备“支付完成”的提示音,迪洛很快打好了饭,“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外加一个小菜,总共花费10元钱。”

  迪洛与记者边吃边聊:在牧区学习生活时,受饮食习惯和交通因素影响,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如今在学校,每天换着花样吃,价格能承受,每月还能按政策领到270元补助。

  营养均衡身体好,迪洛到西宁上了两年学,个头蹿高,身体结实了不少。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副校长杨文博告诉记者,学校每天都有专人审核当日食堂菜单:午餐不少于7个菜,晚餐不少于6个菜,每餐至少2个荤菜,并提供特价菜和免费汤。食堂添置了洗碗机、消毒柜等设备,用细致周到的服务,为远道而来的学生营造“家”的氛围。

  走进迪洛的宿舍,更能感受到“家”的温馨。8名学生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间,置物架、鞋柜、衣柜、自动升降晾衣架等一应俱全。再看迪洛的被褥,最底下是一层5厘米厚的棕垫,上面铺了一层4厘米厚的褥子。

  “棉花被子有5斤重,冬天不会觉得冷,枕芯是用荞麦皮填充的,枕着可舒服了。”迪洛说,冬天宿舍有暖气,平时24小时供应热水,洗澡比牧区方便得多,每层楼还设有专门的洗衣房。

  生活条件好,学习条件同样好。校园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施让记者眼前一亮:多媒体教室里,桌椅都是环保材质的,还安装了护眼灯,用上了“智慧黑板”;书法教室里,悬挂着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书法作品,均出自学生之手;还有钢琴教室、舞蹈教室,也都场地专业、设施齐全。

  最有趣的,是被学生亲切称作“机器人教室”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中心。在这里,可以看到各式机器人、可穿戴设备、3D打印机等,还能看到不少学生的手工作品,有自动化机械设备模型、微缩版的玛尔挡水电站……

  高二(2)班的赛日太和几名同学正测试人工智能程序:随着鼠标轻点,一辆小汽车在放置了石头、铁杆、凳子等物品的地板上自由穿梭,完美避开障碍物。

  “给小车搭载传感器,通过程序控制,小车就能精准识别颜色和障碍物。”赛日太说,这些都是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拓展课上学到的知识,他们正在按照所学进行实操训练。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拓展课教师王辉云告诉记者,建设这个机器人教室,花费49万余元,授课的除了学校老师,还有上海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公司员工担任的“校外导师”现场或“云”上授课。赛日太所在的机器人社团,今年5月参加青海省第十四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获得机器人工程普及赛、脑科学人工智能挑战赛两个项目的季军。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介绍,学校建设总投资1.45亿元,其中上海援青资金投入1亿元,全面对标上海市学校建设标准和功能设置,“上海大力度支援,为牧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激励我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沪青教师双向交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高二(3)班的一堂化学课摆起了擂台赛:班里学生分成6组,各派1名代表上台,3人快速出题,3人快速应答,结合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既比速度,也比书写规范和细节。

  台下,6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找错”,也互相帮助。随着倒计时铃声响起,橙子、苹果、西红柿、柠檬等奖品,一一分发到学生手中。

  这一场比赛的奖品,随即转化为下一场比赛的实验物品。班里学生班玛仁增和其他同学配合,将几根带有导线的铜片和锌片依次插入水果,连接其间的小灯泡随即闪闪发光,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来自上海市格致中学的援青教师周全循循善诱,为学生们讲解原理:水果中的酸性汁液相当于电解质溶液,铜片是正极,锌片是负极,电子通过导线从负极流向正极……

  传统讲授式教学以“教”为主,教师与学生间缺少互动。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工作以后,周全带来了互动式教学理念,更侧重双向交流,寓学于趣,寓教于乐。

  2013年以来,各援青省市先后选派各级各类近2000名教师赴青支教,培训青海本地教学管理、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8000余名,指导推动370余所中小学校与青海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上海部分中学与包括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在内的多所青海本地中学签订对口帮扶协议,2016年以来先后派出4个批次38名援青教师,同时接收逾700人次的青海本地教师赴沪交流培训。

  2023年,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语文教师黄荣荣来到上海,在上海市大同教育集团跟岗学习了两个多月。一堂高中语文示范课,让她印象深刻。

  “假如你去旅行,需要找一名同伴,是选择李白还是杜甫?”在讲解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的课堂上,老师提问。

  “我选李白”“我选杜甫”……学生们回答踊跃,老师则继续追问“为什么”。

  随后,学生们登台,有的从诗歌创作背景讲原因,有的从诗人人生经历谈感受。老师边倾听,边总结,边启发:“两人生活境遇不同,但都有直面生活的乐观与豁达,都有深藏心底的家国情怀。”

  “讲诗词,亦是讲历史,讲生活,讲人生。”黄荣荣很有感触,“要在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真正让学生有收获、受启发。”

  “刚到西宁,难免想爸妈、想糌粑、想酥油茶,想清晨太阳爬上山坡,想雨后彩虹挂在山脚下的家……”“长大后,我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深造,让远在牧区的家人也能享受智慧生活……”

  看着学生们饱含真挚情感的文字,黄荣荣深受感动。她从上海培训回来后,观察到有的学生因为异地求学产生思乡之情,就在课上布置了作文题目“心中的家乡”。作文课上,黄荣荣既讲写作,点评优秀作文,也疏导情绪,给学生积极、正向的心理辅导。

  近年来,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将“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等纳入日常教学,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钢琴、书法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每次回家,妈妈最喜欢听我用口琴吹奏曲子,也爱听我分享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高二(1)班的曲央卓玛说,寒暑假期间,她会把在学校学到的卫生健康知识、地理知识、生物知识等讲给家人,有的还能在放牧中派上用场,“那种被家人刮目相看的感觉,很棒!”

  对标上海先进经验,借鉴考核和管理制度,带动教学质量提升

  台上,悠扬的旋律响起,学生们身着亮丽的博拉裙,跳起欢快的舞蹈;台下,掌声阵阵,好评连连……

  2023年12月,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举办艺术节,高二(1)班学生带来的节目《火热的旋律》,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从节目配乐、服饰到动作排练,班主任肖飞雪全程精心设计。

  “注重文化课程,也注重文化活动、课余活动。”连续3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的肖飞雪谈起教学管理头头是道,“这样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更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收获。”

  肖飞雪不唯文化课的教学理念,缘于多年教学实践,更得益于考核管理指挥棒的正向指引。借鉴上海部分中学管理经验,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引入发展性评价制度,不只看重学习成绩,更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用制度引领教学与管理方式转变。

  这样的制度引领,需要魄力。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教学质量领先果洛州多数中学,但相比西宁的兄弟学校,还存在不小差距。是狠抓学习成绩,还是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常途他们犹豫过,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全面对标、引入上海优秀中学的先进管理制度,“教育,考验‘百年树人’的耐心与定力。”

  这样的制度引领,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结果导向,也有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创新。

  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后,周全带了好几个徒弟,高二年级化学老师白玉芳是其中之一。一次,白玉芳在办公室备课,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晶体结构”这个概念,她有些犯难。

  周全递给她几块橡皮泥和几根小木棍,“书本上的‘晶体’是平面的,你把它捏成立体的,是不是更形象?”

  课上,白玉芳给学生展示自己“捏”成的不同晶体,专业的问题讲出来,还能“看”得见,学生们上课热情更高了……这堂课,周全认真旁听,记录白玉芳的讲解过程及学生反应,课后提出建议:“通过打比方、举例子,专业的问题还可以讲得更通俗一些,与学生的互动还可以再多一些。”

  白玉芳也经常旁听周全的课,学习的同时,对周全哪些知识点没讲到、哪些还能再拓展,她也直言不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们为的是共同把课上好。”

  师徒间的默契互动,有章可循。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实施教师“老带新”“师带徒”结对制度,实施互相听课、评课制度,学科骨干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

  这样的互学互评,通过一根网线,连接起多校合作。

  屏幕这头,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正在上化学课,教师秦万德什加采用动画方式,演示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等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把知识点讲得通俗、形象。

  屏幕那头的西宁和上海,周全与上海部分中学的骨干教师在线上观摩评课,并在课后给出改进意见:动画生动,但还是比不上实物直观,相关材料也不难准备,最好能和学生一起现场做实验,在互动中提升教学成效。

  2023年3月,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与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签订协议,成立果洛州属高中三校联盟,围绕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等深度合作。

  “每校每月选派骨干教师,在线上示范课,三校和上海部分中学的老师远程观摩,开展评课议课,推动互促共进。”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副校长钟祖华说。

  制度创新,带动教学质量提升。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高考录取率连续3年均为100%。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6日 14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