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2:36:19 来源: sp20250108
一场霜冻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的万亩黄瓜大棚上白茫茫的一片。12月初的一个早晨,扬州大学“顶瓜瓜”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黄瓜博士”宿莉早早地来到黄瓜种植基地,同附近的种植户交流黄瓜越冬管理的技术问题。自2009年起,这群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当地黄瓜产业攻克了土壤连作障碍、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助力地方打响了“丁集黄瓜”的特色品牌。
“顶瓜瓜”团队的故事是扬州大学用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将青春火种播撒到基层一线,在实干和磨砺中成长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吸引更多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其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扬州大学蹚出了一条将思政课的“红”与乡村振兴的“绿”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11月下旬,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定向“村官班”的近百名学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最美教师”张洪程的带领下,走进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创新试验基地,在深入乡村的实践调研中进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田间”思政课。
“有了厚重的情怀,才能让青年学子‘下得去’‘留得住’,也是以‘第二课堂’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该校团委书记陈佩沛表示。
近年来,学校依托“菁扬”系列信仰公开课、“实践归来话感受”分享会等多种形式,有力发挥农业领域知名专家、优秀校友、青年典型榜样示范作用,让“乡土情怀”真正根植到扬大青年的基因中。
一束“微光”能走多远?扬州大学“青禾兽医”博士党员乡村振兴科技实践团给出了答案:一群“兽医博士”立足专业,结合生产实际,从智能化“猪病诊断”领域切入,成功研发自助诊断猪病软件,累计下载量达4万余次,成为农户认可的疾病预警“哨兵”。
近年来,该校千余名兽医专业学子接棒前行,发挥专业优势为养殖户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别诊断,帮助超过30家企业渡过非洲猪瘟的“寒冬期”,足迹遍布江苏、安徽、甘肃、新疆等地,志愿服务时长超50万小时。不久前,“青禾兽医”团队的项目获得第一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就是以科技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张志鹏是该校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也是扎根基层、创办国内农牧项目孵化第一品牌“乡信我”的青年创客。
自2013年起,由他牵头组建的“牛”驻青春志愿服务团队扎根牧场一线,坚持送医、送技上门,指导帮扶了20余家牧场解决奶牛乳腺炎发病率高、难治疗等问题,帮助牧场挽回损失1.2亿元,成了牧民眼中的“牛医生”。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菁扬“乡”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三大行动”,实施青春助力科技兴农、青春助力产业兴村、青春助力乡村治理三大项目,每年重点组建“乡村振兴促进团”“志愿文明实践团”等项目团队200余支,提供返乡服务实践岗位超过500个,累计动员8000多人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一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当志愿服务期快满的时候,我发现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希望继续为这片土地奉献力量。”该校2022届毕业生戴玥已从一名乡村振兴计划志愿工作者,成长为江苏省泰兴市的一名基层法官助理。服务期满后,她主动选择继续留在当地工作,以新身份继续为服务地贡献智慧。
在扬州大学,像戴玥这样,选择将青春绽放于基层沃土上,是一种风尚,更是一种传承。
带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决心和信心,今年7月,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生侯磊果断踏上了远赴新疆的列车。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十胡杨河市开展文化援疆工作,用青春和热血唱响了动听的“边疆之歌”。
为了让更多志愿者“想要去”“扎下根”,学校注重跟踪培养,加强校地协同,做好就业保障服务,拓宽就业空间,向乡村基层地区引“人”、汇“智”、送“才”,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近20年来,学校先后与贵州、江苏、新疆等地的20余个县(市、区)开展校地共建,累计5000余名学生报名西部计划等各类国家和地方志愿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学生到岗人数居全省前列。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未来,学校将更加重视志愿服务载体建设,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说。
王一凡 刘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